鏖战摩苏尔:政治与军事同等重要

2017-01-06信息快讯网

国际反恐联军自2016年10月17日打响“尼尼微解放行动”——收复伊拉克北部战略重镇摩苏尔——近三个月来,伊拉克政府军、什叶派“人民志愿军”及库尔德武装“自由斗士”兵分三路,悍马铁骑,攻势凌厉,疾如风雨。这三股军事力量虽对攻取摩苏尔同床异梦,但对打击“伊斯兰国”尚能同仇敌忾,互相策应,志在必得。

开战伊始,伊拉克总理海德尔?阿巴迪誓言,三个月拿下摩苏尔。之所以如此豪言壮语,与联军判断乐观有关:自以为挟精兵攻弱敌,必有大利。初开战事,联军以破竹之势,迅速夺取摩城外围的城镇、村庄、要地,如探囊取物,其顺利“超出预期”,使联军高层为之陶醉。但当联军突入城内,与“伊斯兰国”短兵相接,这才知面临的是一场苦战、恶战、血战、鏖战。

速成不坚牢,亟走多颠踬。联军战前虽也预料“伊斯兰国”绝境求生,负隅顽抗,攻城不易,但未料到其城内武装凭借高墙深洞,激烈反抗,战况惨烈、猛烈。数万联军被迫进行并不擅长的巷战——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逐区、逐街、逐巷、逐房、逐壕争夺,艰难推进,伤亡不小,举步维艰。

“伊斯兰国”残余武装不光死守,还不时发动有限反击——跳到外围实施自杀式恐怖袭击,以配合城内战场的“国土”保卫。2016年10月下旬,“伊斯兰国”武装部分主力对摩苏尔南部产油区基尔库克发起猛烈反击。新年前后,巴格达、纳杰夫附近接连发生的恐怖爆炸,亦是该极端组织为扭转战局所为。

战事打了近三个月,已陷入胶着状态:“伊斯兰国”鱼游沸鼎、困守孤城;联军收复在望、道阻且险。美伊官方盘算2016年底收复摩苏尔、解放“恐占区”的计划受挫,五角大楼设计的高机动性与猛烈火力结合的“闪电战术”未能如愿。面对一锅夹生饭,阿巴迪总理被迫改口:再需三个月才能奏捷。于是,2016年12月30日,伊政府宣布解放摩苏尔的军事行动进入第二阶段,以便养精蓄锐、重整旗鼓。

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穿越摩苏尔蜿蜒而过,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目前,联军兵锋前抵底格里斯河东岸,与“伊斯兰国”残部隔河相峙。联军虽师老兵疲、补充休整,但经战斗洗礼,巷战磨砺,总结经验,正调整部署,且能获充足的后勤与兵源补充,从东南面几个方向将武装分子挤压在城西弹丸之地。无疑,联军占据有利战场态势,掌握战场主动权。

攻克摩苏尔西城之战,实乃光复伊拉克国土,直捣“伊斯兰国”巢穴的最后一役,战势推进之艰难将是前所未遇,只能是且战且进,步步小心。因为城西人口稠密、建筑密集,“伊斯兰国”武装在城内构筑明碉暗堡,高砌混凝土墙,并利用窄巷、路障、地雷、地道构筑阵地,其狙击手与汽车、人体炸弹对联军及摩机部队构成重大威胁。加之,“伊斯兰国”驱赶数万名居民转移到老城区作为人盾,致使联军的战机和重武器无法施展威力———因为河西的居民是无辜的。

2016年12月28日,东岸联军以“限制敌人行动”为由,炸毁了最后一座跨河桥梁。从军事角度而言,炸毁此桥,底格里斯河将给联军西进增加诸多不便。患兵者地,困敌者险。不知联军前线指挥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为防“伊斯兰国”武装回窜袭扰?抑或另藏政治玄机——观察大西洋“季风”变幻?

看来,争夺摩苏尔的这场千年武关鏖战,既牵动双方指挥机构的战略谋势,又关乎作战部署与国际政治的紧密互动。“策无略无以为恃,计无策无以为施。”这句东方兵学金言提示前线指挥官,惟有充分认识正确的战略战术及政治军事之重要性,才能彻底打败“伊斯兰国”。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事越接近尾声,越艰险重要。拯救摩苏尔人民于水火刻不容缓。伐兵伐城,久久为功,以歼灭“伊斯兰国”武装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务必使其战力枯竭、油尽灯灭。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