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法国思想家孔多塞一生的作品《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推出
讯(记者 顾军) 欧洲启蒙运动的后期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的重要思想有“废除死刑”、“女权”等,恩格斯将其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并列,称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近日,由新经典文化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一本记录孔多塞一生的传记作品。
孔多塞(1743.9-1794.3)是法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风光无限的时刻,也有锒铛入狱的悲哀。他是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是“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个成员,是参与了法国大革命全过程的唯一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孔多塞出身贵族,25岁前已经成为著名数学家,39岁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和政治经济改革,在启蒙时代的欧洲极富盛名。法国大革命前夕,孔多塞处于极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但他始终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他积极参与纠正王朝末期的错案的斗争,反对贩卖黑奴和奴隶制,为犹太人争取公民权。他是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权主义者”,也是最早提出废除死刑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大革命期间主持修订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启发了一个世纪后的法国公立教育。作为哲学家,他把人的理性发展作为衡量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唯一标准和动力。
法国大革命爆发,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孔多塞担任了备受器重的国会秘书一职。作为有着数学家头脑的哲学家和具有贵族气质的革命家,他试图重新规划人类社会生活。但之后激进的雅各宾派上台,孔多塞被雅各宾派缉捕。从此,孔多塞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逃亡生涯。可就在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孔多塞凭着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记忆力写出了充满理性乐观主义的名著《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这一著作被称为“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的遗嘱”,对哲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给妻女留条生路,孔多塞与妻子协议离婚。同时为了不殃及女保护人,他只身离开藏身处而流落荒野,被捕两天后于1794年3月29日在一个外省监狱的牢房里离奇死亡。时年51岁。
孔多塞作为一名思想超前的政治家,虽然失败了,但却留下了光辉的思想遗产。他的许多主张通过1848年大革命得以实现,而他的传记作者之一又在1982年实现了他废除死刑的理念。——罗贝尔•巴丹德是法国著名大律师和政治家,曾任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在密特朗担任总统的第一个七年任期中先后在皮埃尔•莫瓦和洛朗•法比尤斯政府任司法部长,他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在西方他是废除死刑的象征,其回顾为在法国废除死刑而奋斗的历程的著作《为什么要废除死刑》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
罗贝尔的妻子是这本书的另一个作者,伊丽莎白•巴丹德是法国历史学家、巴黎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女权主义作家。她在2010年因其著作《冲突:女性与母亲》而被法国《新闻杂志》评为当年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法国公众心中对伊丽莎白的尊崇不亚于摇滚明星。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每本书一经推出,都会引发热议。
伊丽莎白•巴丹德和罗贝尔•巴丹德夫妇在法国是颇具影响力的公知夫妇,孔多塞及其妻子索菲当年在巴黎的沙龙也是名噪一时,是当时法国的知识界中心。在某种意义上孔多塞是罗贝尔•巴丹德夫妇的精神导师,相隔两百年,他们的诉求是相通的。孔多塞提倡废除死刑,罗贝尔•巴丹德真正在法国做到了这一点;孔多塞提倡男女平等,伊丽莎白·巴丹德也一直在为女权运动奋斗。两个时代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交融在一起。因此,巴丹德夫妇撰写的这部孔多塞传记有着特殊的含义,也具有权威性。两位作者“向人们绘制了一幅知识分子卷入现实政治斗争的悲壮画卷: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译者前言),使得这部传记成为了解、研究孔多塞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物和思想绕不过去的著作。
这本书原名《孔多塞——一个从政的知识分子》,中译本改名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该书是一部史料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关于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传。
链接
孔多塞的理论有两方面的成就
一是主张社会政治研究必须引用数理方法。以此和维柯并列,成为18世纪建立有效的社会科学的努力中最有贡献的两个人。 孔多赛提出了著名的“投票悖论”,就是“孔多塞悖论”。
其二,就是《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出的“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而成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人之一。这本书是18世纪启蒙哲学的经典,宏观透视人类进步的历史,对人类的历史作出了乐观的展望。这一历史观在19世纪和20世纪影响了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但是,其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这种观念的空想性。20世纪的历史哲学家已经作出了新的思考。但是,对人类历史乐观的向往,永远都是对人类命运最美好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