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战机乘坦克 赴俄中国游客青睐极限旅游
资料图:北极光(俄罗斯卫星网)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中国赴俄游客数量6年来增长5倍,游客年龄通常在50岁以上,主要沿莫斯科、圣彼得堡和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经典线路游览。近来,50岁以下的富裕游客也对俄罗斯表现出兴趣,因此出现了对非常规,甚至是极限线路的需求。
卫星通讯社采访了多位俄旅游业代表,并拟出了中国游客喜爱的极限旅游线路榜单。
1.乘破冰船前往北极
可以从摩尔曼斯克乘坐破冰船抵达北极。行程持续大约两周。乘破冰船航行过程中,根据天气条件,游客可以乘坐充气船游览,以及组团乘坐直升机观光。
Poseidon Expeditions旅行社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这类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必须提前预订。”
“征服”北极的念头、乘坐世界最大的“胜利50周年”号破冰船,以及目睹北极熊和在北冰洋下水游泳的机会都吸引着中国游客。
该线路旅游的单人价格为28000美元起。航行通常在夏季组织。
2.乘战斗机飞行
“卡林娜旅游公司”代表奥莉加·奥泽罗娃向卫星通讯社表示:“35岁至45岁的富裕中国游客对此服务有需求。平均每年会有十来个人。”
想与飞行员一起乘米格战斗机飞行25分钟,游客需要花上18000美元。
奥泽罗娃表示:“游客本人决定飞行项目,是否飞上平流层,以及是否要做倒飞筋斗等等。”
3.乘坐坦克
中国游客尤其喜爱前往军事训练场,在那里他们可以拆卸和组装“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并乘坐坦克。游览军事训练场的费用不是很高。
奥泽罗娃继续说:“我们向莫斯科郊外的军事训练场发团,每个团20人。他们乘坐坦克沿小型跑道行驶,并有机会使用坦克武器(空弹)射击。”
包括乘T-34坦克项目的20人团体游览价格约为10万卢布。
4.越野观光
类似国外的狩猎旅行(safari),俄国内开始为外国游客,也包括中国游客组织越野观光。比如,2016年夏天在卡卢加州试行了这类项目。
奥泽罗娃表示:“中国人喜欢开车,他们也喜爱俄罗斯的狂野自然。”她认为,和钓鱼一样,这类旅游可能也将成为2017年面向中国游客的新产品。
越野观光的价格为每人250美元起。
5.观赏北极光
如果说,两年前还只有一家公司为中国游客安排在摩尔曼斯克市及该州旅游,那么2016年该市几乎所有旅行社都在接待中国游客。
“Ogni Murmanska”宾馆发展经理乌里扬娜·巴格拉耶娃向卫星通讯社表示:“中国人认为,看见北极光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因此,10月至3月期间有大量的中国游客前来俄罗斯。”
常规行程包括乘坐鹿车、参观拉普兰村,以及乘雪地汽车观光。
算上飞赴摩尔曼斯克的开销,中国游客需要为这样一次三天两夜的旅行花费500-600美元。
俄百年兵工厂博物馆藏怪枪:形似95式
图拉武器博物馆的室外展区的一个纪念碑,背景可见著名的“龙卷风”多管火箭炮。
9A52(BM-30)“龙卷风”远程多管火箭炮由图拉市的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著名的BM-21“冰雹”火箭炮也出自该厂)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1989年投入服役,至今其改进型仍是俄陆军地面远程打击火力的主力之一。其搭载有12联装30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最大射程90千米。
从后方拍摄的“龙卷风”远火,可见口径巨大的300毫米发射管。
BM-21“冰雹”是目前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大的自行多管火箭炮之一,与后辈BM-30一同出自图拉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旗下。其最初于1964年装备苏联陆军炮兵部队,参加过自越战以来的多场局部战争,在近年的叙利亚内战和伊拉克反恐战争中均能看到其身影。BM-21搭载有40管122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标准射程20千米。
另一角度拍摄的“冰雹”火箭炮,可见密集的40管火箭发射器。
T-54/55坦克,由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KMDB)于二战期间研发,T-54坦克的首辆样车于1946年推出,随后于1947年在哈尔科夫坦克厂投产,而T-55坦克则于20世纪50年代末投产。据统计,苏联及加盟国的T-54/55系列坦克的总产量超过8.6万辆,占到了二战后全世界坦克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T-80主战坦克,由苏联基于T-64发展而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于1976年投入服役,是历史上第一种采用全燃气轮机动力的坦克。其战斗全重42吨,搭载有一门125毫米2A46-2滑膛炮,可发射包括炮射导弹、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在内的多种弹药。
著名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我们已在此前的图集中做过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进到博物馆的室内展区,这里主要以各种枪械展品为主。图为一战期间著名的M1908 15式马克沁重机枪,使用7.7毫米弹药,最高射速每分600发,采用250发帆布弹带供弹,有效射程1000多米。
这把外形奇葩的步枪由图拉兵工厂的著名枪械设计师科波罗夫于20世纪50年代研发,TKB-022PM无托式步枪,可发射7.62毫米弹药,采用30发弹匣供弹,标准射速每分560发。
TKB-011试验型无托步枪,于20世纪60年代研发,也是苏联发展无托式步枪的尝试之一,使用7.62毫米弹药,可选用30发或50发加长型弹匣供弹。该枪最终未能投产。
SG43古尔约诺夫重机枪由苏联枪械设计师古尔约诺夫于二战期间研发,于1943年投入苏军服役,主要用于取代M1910式马克沁重机枪,增强DP轻机枪的火力,在二战中曾发挥很大作用。其使用M1908式7.62×54毫米凸缘式弹药,250发闭式弹链供弹。有效射程分别为1000米(平射)和500米(高射)。
俄式M1910轮架马克沁重机枪,该型枪使用的是苏制索科洛夫7.62毫米弹药。
PPD-34冲锋枪,其中PPD全称为“捷格佳廖夫手提式机枪”,于1934年投产,可发射7.62 x 25 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药,该枪性能不俗,但就是结构相对复杂,不便于大批量生产,后在二战期间被著名的波波沙冲锋枪取代。
二战德国Stg-44(投产后称为MP44)突击步枪,是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突击步枪。该枪由德国著名轻武器设计师雨果·施迈瑟研发,于二战末期配备德军。该枪可发射7.92毫米弹药,采用30发弹匣供弹,半自动模式下最大射程600米。
早期反坦克步枪。
各种转轮手枪和手枪展台。
产自罗马尼亚的袖珍手枪。
德制毛瑟“盒子炮”。
匈牙利产PA-63手枪。
舰载AK-630六管20毫米加特林近防炮。
另一角度拍摄的SG43重机枪,可见SG-43的扳机及瞄准具细节。
精确制导炮弹。
针式单兵防空导弹。
装甲台风:俄战车可防8千克地雷爆破
图为隶属于俄军第22独立特战近卫旅的特战队员乘坐“台风-K”防雷反伏击车进行越野突袭训练。可见“台风-K”采用6X6底盘,在乘员舱(一侧)还有2个防弹观察窗。
“台风-K”防雷反伏击车实际是俄军“台风”系列装甲车族的一个分支型号,实际也分为两个版本,分别是卡玛兹公司的为“台风-K”(正式编号:卡玛兹-63698),乌拉尔公司的为”台风-U“,较为常见的版本是图中的“台风-K”。
“台风-K”由俄著名特种底盘厂商卡玛兹公司于2010年研发,全车长8.9米,全重21吨,其首次公开亮相是在2014年的“胜利日”阅兵式上。图为2014年“胜利日”阅兵前,正在彩排的“台风-K”防雷反伏击车方队。
“台风-K”的动力系统为一台450马力的涡轮增压柴油机,其最大公路时速达每小时105千米,最大续航距离1200千米。“台风-K”除2名车组外,乘员舱可搭载16名步兵,相当于2个步兵班的兵力。
防护性能方面,“台风-K”全车采用了模块化陶瓷复合装甲和技术细节保密的新型装甲,可全方位抵御14.5毫米重机枪从200米外发射的穿甲弹直接命中。底部则可防御重达8千克TNT炸药(或地雷)抵近爆破。图为“台风-K”尾部舱门进行防弹测试时的资料图,可见车体装甲只有表面有弹痕,实际未被击穿。
图为“台风-K”乘员舱门特写,可见乘员舱四周和防弹车门的装甲防护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升乘员舱和驾驶舱的防护性能,台风K将两者用模块化装甲隔开,可通过图中的车载无线电台与乘员进行联系,另外步兵也可通过控制台查看车载摄像头影像。
出于便于乘员快速出入需要,尾部舱门采用了向下展开的设计,还能兼作踏板使用。
为了提高台风-K乘员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车体四周还加装了多个电视探头。
图为位于乘员舱门上方的摄像头。
图为台风-K的驾驶席特写。
俄特战队员在“台风-K”反伏击车顶部持枪警戒。
作为俄军最新式的防雷反伏击车,“台风-K”于2014年进入俄军服役,目前装备量不大,主要优先装备给第22独立特战近卫旅这样的精锐部队。图为抵达作战区域后,俄特战队员在“台风-K“装甲车附近以战斗队形散开警戒。
除“台风-K”反伏击车外,还有一辆虎式装甲车参演。
抵达作战区域后,俄军特战队员从虎式装甲车上迅速跳出,车上机枪手则负责警戒。
俄特战队机枪手在林中警戒。
抵达训练区域后,俄特战队军官在查看地图的同时,使用罗盘仪判定方位。
俄特战队员呈战斗队形在阵地四周散开警戒,特战队长则在阵地中央查看作战地图。
隶属于第22独立特战近卫旅的特战队员在训练后合影。
售价162.8万元-172.8万元 NISSAN全新GT-R震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