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文究竟该如何考?

2017-01-13信息快讯网

■黄玉峰

今年春考语文卷是高考改革推行后递出的第一张名片。笔者在第一时间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是一张漂亮的名片,说这番话时,只是对试卷做了短时间的浏览。现在经过细细地、反复地推敲,觉得自己的第一感觉还是正确的。总的来说,整张试卷很语文,很艺术,传统文化气息浓郁、难度适中、区分度好、对教学有积极引领作用,体现了出题者的匠心。结合考试目标,这次语文卷与目标符合,结合中学教学实际,从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综合几方面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体而言,这张试卷确实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新高考制度下对语文考试的变化追求

【有变化】 历年来虽常常喊着“稳中有变”的口号,实际上并没有变化。这次春考卷,虽然说变化不大,但确实有了些变化。这是最值得肯定的。

首先,它改变了春考与秋考截然不同这一状况。

过去的春考等于是水平考,人们并不重视,而今年的春考基本上与秋考接轨,题型与题量和往年秋考也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有些试题出得比秋考更精致。

往年春考作文题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而且大多数为关系型题目,比如2013年的 《思想与生活》、2014年的 《智慧阅读》、2015年的 《时间使我们丰厚》,以及2016年的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而今年打破格局,出了一篇材料性作文。

往年的秋考作文,虽然是材料性作文,但大多是思辨性题目,如2014年辨析“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的关系、2015年关于“坚硬与柔软”的辨析,今年的春考则循着2016年秋考的足迹,选择了开放性的题目。

此外,积累题、阅读题,从内容到形式同样有了变化。这是很可喜的。变化才有生命力! 变化才能避免套题押题,变化才能促使学生自主阅读,练出真本事。变化,是改变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千万不可小觑。

【重积累】 本次春考语文卷的亮点之一便是把很多生活的场景渗透到考题中去,让学生将积累应用于考试,能够走出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如积累部分选择题中,有一题要求学生选择一句最能告诫某同学不要放弃跑步的话,选项一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四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很明显,一、二两个选项是说积累,三选项是讲知和行的关系,最后一个选项才是指不要放弃。同样,有一题是说被选上班长后的感言,选项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显然不太得体。这样的题目把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不失为今后出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重运用】 高考新政下,语文学科提出加强对于学生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这次春考试题中,也能看出这一动向。比如诗句积累部分有一题要求学生通过杜甫的诗“造化钟神

秀,阴阳割昏晓”联想王维 《终南山》中的诗句,融积累、理解和迁移于一身,这样的题型有创意,可惜这类题目少了一点。又如,现代文阅读 《白兰瓜》 中提问道,沙漠老人教给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并要求对这个“道理”进行分析。这不仅要求学生讲明题干中的“道理”是什么,还需要对这个道理进行具体说明和深入剖析评价。不鞥泛泛而谈。

【重人文】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这次的春考语文卷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整张试卷贯穿着“读书做人”的理念,出得“很语文”。从第一题周邦彦的 《苏幕遮》,到现代文的《白兰瓜》,再到 《汉书·何武传》、梅尧臣的 《林和靖诗序》,到最后引发联想的作文题,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特别是 《汉书·何武传》 中,何武严于管束自己的亲属,敢于向大儒提出意见,体现了古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厚端方的高风亮节。现代文阅读《天开图画即江山》 中,通过对“天工”与“人工”辩析,又运用黄庭坚的这首诗句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很艺术】 从选文看,整张试卷的设计可以看出出题者的匠心,从对古典的熟悉到人和自然的关系,推进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乃至对君子宁静淡泊品德向往和对刚正不阿性格的赞赏,直至最后对于生命的关注,家国情怀,层层推进,一以贯之。出题时,或是宏观或是微观,角度多变,细致入微。

变化中透露出的未来高考语文导向

此次春考在语文教学和今后的高考有一定的导向性。在语文学习中,不孤立地记忆诗句,要将它们放在文学史和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上。如试卷积累和应用部分第二小题,不但要求学生填写“所谓伊人”的后一句,而且需要写出这首诗属于 《诗经·国风》 中的哪一国风,这就是考察了学生是否可以在文学史的背景下真正了解这首诗的内涵。这虽然只有一分的分值,却非同小可。它告诉人们,语文应该这样学。除此之外,试卷的导向性还可以在作文中体现。作文题干的关键词关注“土地”“引发”“思考”等贴近学生的生命成长,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细微之处发现事件本身的意义,引导学生拥有自我意识和家国情怀。

比较以往试卷,本次的春考卷有所革新,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应用,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开放性。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正道,以“考”来引导教和学,而不是“教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那样会束缚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自主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语文教学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次春季卷能从这方面考虑是可喜的。

我们究竟需要如何考语文

还记得20多年前,笔者曾在 《报》“教育园地”栏目上发文,对语文高考的内容提出“三个多少一个怎么样”的建议,即“背了多少,读了多少,懂了多少,写得怎么样”。今天笔者仍然认为这个建议是有价值的。

由这张春考卷的引发,笔者想对今后语文试卷改革方向再提几点建议。是为“四多一少”:

【多一点积累】 总的来看,这次的春考卷在对于知识积累应用的考核有新的气象,但积累部分还不够。与台湾卷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台湾卷默写题分数有四、五十分之多,而我们只有可怜的五分。须知语文学习的基础是积累。东坡先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大量的积累其余的所谓的分析、理解、评价、表达和创新都将是空中楼阁。重视积累的考察将促进学生阅读,对语文学习而言,爱好读书、学会读书是最重要的。指挥棒必须在这一点上下功夫。

【多一点运用】 如前所说,今年有几道应用题出得非常好,可惜太少。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必须和应用联系起来,读书要与生活相联系。只有会应用了,才是真正地学会。所以,必须强化应用性的题目。请注意,应用性的题目,不是所谓的分析题,玄而又玄的分析题只会把学生带到死胡同。

【多一点人文】 此次春考卷突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有相当大的覆盖面,这是其所长。不足之处,还缺少多元化的引入。作为一张好的试卷还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必要地引入一些西方文化,这也是我们课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的培养应该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多一点开放】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真正达到“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境界。考卷中,过多的客观题,其实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制约,因为,每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现在的语文试卷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太主观”的弊端。

所谓“客观题不客观”,就是因为文本分析应该是多元的,见仁见智,各有所见,各有所思,很难达成统一。硬是制定客观标准就会影响公正性,也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所谓“主观题太主观”,就是对于那些开放型的谈感受的题目,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用一个所谓的得分点来禁锢学生,而这对于批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少一点束缚】 语文学习要回到语文的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乃至口头表达能力,最终提高人文素养,即所谓“读书做人”,而不是去死记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如果说有用,只是起到学习语文的辅助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而不是为了学知识点而知识点。

说得严重一点,知识点是伪语文,非语文,过去试卷里把知识点作为考察语文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的失误。本次春考基本上没有出现知识点俗语的考察,是一大进步。希望能贯彻下去。

另外,选择题可以用在对记忆积累的考查,不能用于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因为既然容许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看法,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限制他,如今的选择题又恰恰只有一个标准和一个答案,这势必会把出题者个人的一些主观意见强加给学生,这个问题在这次春考卷中同样存在。

以笔者的观点来看,今后的考卷应当少出甚至不出这类题目。是非题选择题等客观题型从八十年代引进以来,对考题形式的丰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用得不好,会起到严重地束缚人的思想的坏作用。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这不是小事,因此,必须慎用。

(作者为复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复旦附中五浦汇分校校长)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