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运量公交春节后载客试运行

2017-01-16信息快讯网

 

昨天,政协委员在咨询活动现场向市公安局负责人了解交通整治情况。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昨天中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现场咨询活动在市委党校举行。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等38家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对市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作出解答,并办理相关提案。现场共接待委员咨询249人次,当场处理委员口头提出的问题163个。其中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问题是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副主席姜樑、蔡威、方惠萍、李逸平、徐逸波参加。

将恢复部分非机动车道

“骑行常常遭遇无路可走,是目前鼓励绿色出行的痛点之一。”在咨询现场,游闽键委员向市交通委提出建议,希望恢复部分非机动车道,让自行车有更多空间。为鼓励绿色出行,市交通委明确表示,将改善步行和自行车衔接公共交通条件。

“我们有这个考虑,前期也一直在做调研。”市交通委秘书长高奕奕回复称,2017年将推进恢复一部分非机动车道。他表示,恢复非机动车道,确保自行车路权是构建上海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举措,将以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与此同时,选择共享单车出行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停放问题了。游闽键表示,上海现有自行车保有量近2000万辆,而自行车停车位却远远不够。即使在有停车点的区域也没有明确的指示牌。有车无处停、找不到停车点,直接导致了违规停车现象的发生。

对此,高奕奕表示,将听取共享单车企业意见,结合企业的运营数据,针对共享单车的数量和分布,配套增设车辆停放点和指示牌。同时,他透露,政府也在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希望以此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明年实现中心城区所有轨交线路周末延时

作为特大城市,上海要解决交通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公交优先战略。高奕奕在回答金亦民委员咨询时透露,延安路中运量公交即71路将在“两会”后进行空车试运行,春节后进行载客试运行。全线将配备68辆双源无轨电车,预计高峰时间车辆平均间隔在3分钟左右,低谷时间间隔在5分钟。

71路首末站分别位于外滩和申昆路,平均站间距730米。据介绍,外滩往申昆路方向运营时间为早上5点半到晚上11点半;申昆路往外滩方向运营时间为早上4点半到晚上10点半。

在68辆双源无轨电车中,40辆为18米长电车,28辆为12米长电车。主线从申昆路至外滩,采用18米双源无轨电车;区间线路从申昆路至黄陂北路左转调头回程。两条线路将在同一条专用道上运行,12米长电车掉头相对方便,载客运量稍小,核载人数86人,而18米车长电车能容纳更多乘客,核载人数150人。

此外,申通地铁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殷峻在咨询现场介绍,目前轨道交通1号、2号、8号线的延时仅是第一步,未来将逐步在其他线路进行末班车延时推广,实现延时常态化。据悉,上海将力争在2018年实现中心城区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周末延长服务时间,中心城区轨道线路高峰时段运营间隔缩短至3分钟以内,部分骨干线路力争缩短至2.5分钟以内。

1000个泊位缓解停车难

2017年,小区居民“抢车位大战”或有所缓解。

有政协委员提出,在上海一些道路可以临时停车的区域内,白天有专门人员对停泊的机动车管理收费,而在夜间无人收费管理时,车辆若是停在这些车位内,会被交警部门贴单处罚。对于白天和夜间不同的管理状态,市民颇有意见。

对此,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尹建岗表示,对于路内停车来说,遇到的问题确实是管理力量跟不上。“如果没有人管理的话,目前就是非法停车,现在就这个矛盾我们也在和交通委协调,争取尽快把有停车位的地方的管理力量跟上去。”尹建岗还说,也注意到一些市中心小区居民遇到停车难问题,希望将道路停车资源拿出来作为补充。

尹建岗表示,为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将从今年上半年起,在居民有迫切需求的市中心小区周边,推出50个点共计1000个泊位,来补充小区停车难的缺口。选点标准将兼顾两个条件:一是小区居民需求;二是附近道路的开设条件,避开车流量大的区域。同时,因路内停车点占用了公共资源,所以将采取收费模式。对此,有关部门也将加大管理力度。

不能因考试停掉体育课

昨天的活动现场还出现了一群小学生记者。小记者们第一站来到了市教委的咨询台前。

“家长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已经影响到我们一些正常文化课的学习,你们对于补课问题怎么看?”“期末考试前期把副课停掉,改成主课学习,您怎么看?”小记者的问题引发了委员们的共鸣。

对此,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首先回答了停副课的问题:市教委对于每个学校都要求在每个学期制定严格的课程计划,上多少体育课、音乐课,都有科学的安排,不能因为考试就把这些课停掉,这也是教委未来要严格管理的地方。

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补课,市教委发过明确规定。补课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文化、社会问题,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不满足于学校提供的课程。这其中有几个原则,首先不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二是确实是孩子在学校学不到的,第三要找到孩子的特长,发现潜能。”

社区医院可以有“洋医生”吗

“未来,上海市民看病就医会遇到更多‘洋医生’吗?”带着这个问题,列席此次市政协会议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来到市卫计委的咨询台前。

如今,排长队依旧是三甲医院的普遍现象,如何解决因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而造成的“看病难”问题? 王向朝询问,能否将海外优质医护人员引入二级甲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实本市医疗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

市卫计委专业人士回应说,打破人才流动的国别限制,将优秀“洋医生”引入上海,关键在于攻克语言关。如今,只要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关材料与证明,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且得到允许的外籍医生即可在沪行医。近年来,中国逐步放宽外籍医生在华行医限制,但目前外籍医生大多供职于高端国际化医院或中外合资诊所,其服务对象仍以在华外籍人士为主,公立医院几乎难觅“洋医生”的身影。

相关人士解答道,由于医疗诊断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如果医护人员无法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将引发生命威胁、医护纠纷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目前,临床上“洋医生”对中国患者进行诊断,大多采取与中国医生联合问诊的方式,以将沟通的障碍降到最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