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就是要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能够“行走”社会——访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林敏

2017-01-20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张鹏

在沪上中小学校长圈里,林敏是一位“另类校长”。他复旦大学毕业后曾赴欧洲留学,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新西兰一所国立大学担任讲师、教授、系主任、校长助理等职。

11年前,一直深耕在海外高等教育领域的林敏突然有了回归故土的内心冲动,一心想要改变国内教育的现状。于是他回国,与伙伴们一起在松江的稻田上创办了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以下简称“西外”),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见过林敏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种绅士风度。“吾日三省吾身”,每隔几天,他就会针对教育的所观、所感进行反思,撰写随笔。而林敏最关注的是课堂之变,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课堂。在他看来,目前的课程与课堂严重“脱节”,很多课程有很好的理念、标准和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变成单调,机械,僵化,只追求单一知识目标的过程。

“一个没有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是教育的坟墓。”林敏主张,课堂不能被局限在传统的教室里,也不应有40分钟的时间局限,更不应该成为老师的“独角戏”。

课堂应该是知识与情感同步发展

一说到中国的教育,很多家长内心的比照对象就是美国。

为什么美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貌似后劲比我们的孩子更强? 林敏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的课堂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要随课堂同步发展。如果学生没有机会去体验知识建构和运用的复杂过程,很难成为具有同理心、想象力的Hightouch(高敏感度) 人群。

“我们的校园里,一定要有有情感温度的课程。”林敏一到西外,就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这门必修课由中、外教共同执教。“学生应该了解当下社会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而不是囿于自己的书桌那一块小小的天地。”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针对世界热点问题,如中东冲突,叙利亚难民等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出来。

在西外,有一门“行走课程”,是林敏11年前回国坚持开设至今的。这和他对教育的另一则理解有关:课堂不应该有围墙,应该让学生在大自然,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各个领域。

在这门行走课程中,老师带着学生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如井冈山、泰山、曲阜、安阳、敦煌、内蒙古、陕北等,此外,师生们也去过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等地。出发前,每个学生都要撰写项目开题报告,带着思考和问题走入社会和自然。行走过程中,生物、化学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分析当地的水质、土壤;地理和历史老师协作,邀请同学们一同分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物理老师则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当地的自然物理现象。

每年,西外的高年级学生都有一次一周左右的远行课程,此外,小规模的行走课程每周都在开展,从博物馆到周边的地级市,孩子们在天地间写诗、创作、写生、体验。每年,西外还专门把广西大山里的孩子请到学校,和上海的学生一起交流。此外,西外的学生筑梦社团,从3年前开始就坚持去云贵山区支教和为当地学校捐建小图书馆。林敏说,这么做的不只是为了扶贫,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去接触、了解、分享。“我们的师生都要有一种接地气和同情弱者的平民意识,但同时也要有一种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质。”

学校不能培养“单面人”让“异类”变为“主流”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流行音乐人鲍勃·迪伦,许多人意外之余,林敏却有些“兴奋”。林敏将 此看作一个风向标———不仅颠覆了以往对传统经典主流文本的界定,更是将我们对现在和未来社会人类沟通交往及生活生命存在的形态模式变化作了一种判断。

其实,林敏的潜台词是,传统的学校习惯了培养“单面人”———课程教学最重视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重复,我们不喜欢“标新立异”,更视选择不同学习及生活生存方式者为“异类”。而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是,要在普及知识文化的大众教育过程中,让“小众”“异类”不再变得如此“刺眼”,让师生个性张扬,让创意和想象不再变成某些“天才异类”的专利品。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倒逼当下的教育进行“重构再造”,要构建一个灵动多变、能容纳创新变异,但又互动关联的课堂。

事实上,西外已经将部分创新实践付诸课堂。在这所学校,有位语文老师开设了一门“歌词课”,抛弃了传统语文课堂死守以经典文本为主的课程框架。“其实,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文本和各种碎片娱乐化的文本,都应为我们教育教学所要关注的,因为就像鲍勃·迪伦的歌,已逐渐成为现在和未来人际分享交流的主流模式。”

西外这几年一直在推进校园“文化沙龙”建设,涉及的题目很广,从“大数据时代”、“牡丹亭”到“八十年代的大师们”,各种人文、社会、科技发展的主题都有。沙龙活动中,有时是校外的专业人士主讲,有时是几个分享者进行对话,但更多时候,会伴有激烈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每次结束时,总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林敏觉得,教育要注意“留白”,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校园里走走、坐坐、躺在草地上看看蓝天,读读书,这是他们的自由时光。“有时候,好东西恰恰就在自主无用的时刻形成。清空自己,才会接受新一轮的发展。”

跨界的课堂需要跨界的教师

打造多变、有趣的课堂,首先需要有能力跨界的教师。林敏对教育的审视,也体现在他对老师的评估之中。

在今年的长三角教师招聘会上,不少申请者在西外的招聘告示前左看右看,脸上流露出种种困惑惊奇的表情,然后问道:为什么你们除了数理化以及语外音体美等国家规定课程之外,还招这么多其他校本课程教师?一个学政治专业的研究生就问林敏:“批判性思维课,这门课教什么,怎么教?”结果,林敏简述了这门课的内容后反问应聘者:“你能教这门课吗?”他很实在地摇了摇头:“我们在大学时都没学过”。

林敏不由叹了一口气。确实,这些“准老师们”似乎没有心理准备,不仅是学术准备,对未来中国教育即将到来的大变革,也缺乏深层的理解和思考。绝大多数申请者们,他们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教育,都是传统的分科式,只关注分门别类应试科目知识获取的经验及认知,并沒有对课程课堂内在的知识关联、问题导向、学习素养等教育的深层内涵有理解和关注。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现在和未来的学校更需要一批有思想、有个性、有想象、有创意,愿跨界探索寻路的真正的“新教师”。

有一次,在学校的一门行走课程上,林敏带着学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让孩子们在卫星发射架下集体宣誓,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人生梦”,参观宇航员的宿舍,思考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孩子眼睛里泛出的感动,让林敏明白了坚持行走课程的意义。回程时,戈壁滩上,大漠孤烟,夕阳迟暮。林敏望向远处无垠的地平线。“西外教育的地平线在哪儿? 不在两栋教学楼之间,不在上海的小马路上,就在这一望无际的天地人际间。”

国庆第二日:浦西外滩人满为患,浦东滨江惬意舒适
北上广深70%学生参加课外辅导 培训班为啥火?
QQ大数据发布《中国人运动报告》,我国人均每天行走5112步
国家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取消:培训学校减少近半
小学生必须养成的18个习惯,错过了终身难以弥补!
老师医院走廊为患癌学生补课走红:感动全世界网友
民间版2016年中国高中百强榜 上海12所学校上榜
美国学校的拼爹主义,寒门学子难入“重点中学”
男生想追太难!女大学生支付宝花费曝光:给跪了
女生实验课上因教师操作不慎被烧伤 学校负全责
柯南为什么20年都是小学生?作者解开谜团
赴日本留学一定要上语言学校吗
墨西哥上调油价引发社会动荡
墨西哥上调油价引发社会动荡
上海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达1.1万亿元
上海首条中运量公交道路24小时拒绝社会车辆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好于预期
课堂不止在教室 学生在行走的课堂收获了什么?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太空行走 升级动力系统电池
寒潮抵沪气温将至零下
期刊市场“游戏规则”,不服从就降级?
两成大学生参与过网络直播 有人每天直播超15小时
儿子没写完作业爸爸被叫到学校罚站:每道题1小时
上海近百所学校提供寒假兴趣班 覆盖小初高且全免费
有才!设计系学生把笔记做成“画集”
台湾一大学老师不满学生给负评 给全班150人打零分
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美国“学院”改名“大学”
著名特级教师推荐给1—6年级学生的寒假电影和阅读指南
社会文艺工作者艺术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工作正式启动
将展览影响力从博物馆推向社会
韩正应勇新春慰问驻沪部队,感谢广大官兵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汗水
李嫣小咖秀展表演天赋 灵动可爱就读国际学校
孩子:你的资本不是家庭和学校,而是教养
你以为拿到学校offer和VISA就万事大吉了?
网购年货、外出旅游 春节年味变淡还是社会更多元?
韩正应勇赴教育系统调研,研究部署本市教育领域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
【三味书屋】行走的文字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