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广播操”圈粉带来的启示

2017-02-07信息快讯网

核心观点

原计划在大年初三亮相央视的“戏曲广播操”提前一个多星期在网上曝了光,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还没正式播出就引来了很多粉丝。这些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换了个“语境”,竟变得十分清新可爱。让传统变得好看好玩,也许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可行之路

传统文化也可以变得好看好玩

原以为关心央视戏曲频道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料最近有一条新闻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火起来:原计划在大年初三亮相的“戏曲广播操”提前一个多星期在网上曝了光,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还没正式播出就引来了很多粉丝。这套操的长度和分节跟广播体操差不多,用的还是“肩部运动”“扩胸运动”“腿部运动”等熟悉的名词,但具体内容都来自戏曲,包括“单拉山膀”“飞天十三响”,以及热身运动的“腕花小云手”等。这些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换了个“语境”,竟变得十分清新可爱。我看到这个视频特别兴奋,因为8年前我就是在本专栏发表《广播体操能否更具“中国仪态”——兼谈文化遗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文,提出了将中小学广播体操改为戏曲广播操的倡议:“给每天要做的广播操注入美感和文化内涵……请艺术家来主导,用戏曲形体和武术元素改造广播体操,使之成为富有艺术特色的形体规训手段,既能帮助孩子们健身,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躯体逐渐积淀美的成分。”

《报》很有远见,发了这篇当时还有点像天方夜谭的文章。其实,我写完文章就惊喜地发现,北京已经有了一种“戏曲健身操”,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编了送去社区教大妈们做的;上海有些“京剧特长”中小学的学生每周数次在做京剧院老师们给他们编的“京韵操”。后来我那篇“时评”催生出了一篇博士论文《从广播体操到戏曲广播操:探索当代中国人的身体规训》,我另两位在大学任教的博士生则根据生和旦的特色动作编出了两组不同的戏曲体操——一组刚劲一组优雅,在中华女子学院和其他学校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比起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电视的传播力大多了,特别是面向全国的央视。希望这个节目能引起更多学生、老师、校长的兴趣,尽快让这套既能强身健体又有民族美感的操在全国推广开来。

吃相坐相让“文”慢慢“化”

戏曲广播操来了,下一步呢?还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能这样自自然然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开开心心?一定有的,但文化还是让“文”慢慢来“化”的好,不妨先看看每天几分钟的戏曲动作会在做操人身上积淀下什么样的文化能量。人的行为大多与肢体动作紧密相关,所有的教育都要从身体开始。除了父母从小给孩子教的“吃相”“坐相”,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前四项都直接体现在肢体的规范和训练上,绝不是“读书”两个字就能涵盖的。近年来有学者从西方引进时髦的“身体理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重要的身体理论及实践,重新发掘自己的文化传统会更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纠正常见的只讲空头理论的偏向。譬如,当今人们常看到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有人称之为“粗鄙化”。上海市文明办不久前推出新“七不”规范(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序不插队),倡导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非常接地气。而从另外一方面看,这是个负面清单,聚焦于需要清除的负能量。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培育正能量的方法呢? 这就是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的“礼”的规训。当然也可以要求人们去背诵甚至抄写相关的规定,但那未必真能见效,弄不好还会造成“逆反”;如果能把有些规范编成好看好玩的动作,让人学着去做,效果会更好。

体礼艺三者结合才能让人喜欢

等广大青少年通过每天几分钟的戏曲广播操慢慢习惯了这种中国特色的肢体动作,练成了富有美感的第二天性,这套操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带进一些优雅的传统礼仪动作——诸如以前某些版本的戏曲操中已经出现了的相见礼。编创的肢体动作如果经常重复去做,就不再只是“体”的动作了;因为成了仪式,必然还会附上“礼”的意义;如果编得好看好玩,那就还是一种“艺”。这三者的结合非常重要,机械死板的规训动作只会令人厌烦,有了艺术性就能让人欢欢喜喜地去做。广播体操的推广是这样,传统文化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做操,哪是戏曲呀?既不唱也没戏。不错,这只是把几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部分先拿出来、玩起来,希望孩子们做惯了以后,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上用这种程式动作来表演的戏曲。而对戏曲人来说,没戏不唱是为普及戏曲先做的一点“牺牲”,就是肢体动作也不大可能要求像专业的戏校学生那样标准,因为现在的目标是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好看好玩——没准哪天这些不太标准的动作还会吸引戏曲演员,反过来促进戏曲变得更加大众化呢!近六七年来,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校编演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也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为了普及,我们有意降低了原本是京剧的“京”味要求,把昆剧、越剧、二人转都移植过来,甚至让外国演员加上他们熟悉的肢体风格,故而吸引了很多文化背景各异的大中学生来看、来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让传统变得好看好玩,也许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可行之路。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