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发现肝功能恢复“秘密机关”

2017-02-19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首席记者唐闻佳)昨天,正在上海召开的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公布最新联合研究称,找到决定肝脏能否恢复功能的关键因素———“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化”。这项新发现有望降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换肝率及死亡率。当日,“中德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合作团队”正式揭牌。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近年来新定义的一种肝脏疾病终末期综合征,是发生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失代偿所导致的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所有肝脏疾病中短期死亡率最高的一类。一旦由肝硬化阶段发展至慢加急性肝衰竭,3个月的死亡率高达50%-70%。在疾病发生早期进行肝移植是该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有效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高死亡率,被视为“摘取肝病皇冠上的明珠”。

仁济医院消化科李海团队与德国团队从2008年起,即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肝脏病变的机制开展研究。2014年,他们发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亚大块肝坏死,即肝脏发生了面积在15%-70%的大块坏死,直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最终多脏器衰竭。该发现阐述了疾病发生本质,为开发抗急性肝细胞坏死的新药提供了依据。2016年,中德团队共同承担的“中德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合作团队”项目申请到中德科学中心资助,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

该项目中方人员有仁济医院消化科李海教授团队及肝移植实验中心的孔晓妮教授团队。仁济医院消化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该院肝移植中心的肝移植手术量亦居世界前列。

“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化”是中德合作的最新成果。李海介绍,尽管慢加急性肝衰竭有50%-70%的高死亡率,但仍有30%-50%患者可以存活。近3年,中德团队就在发生大块坏死肝脏的基础上,研究是什么因素让这部分患者存活下来。

“肝脏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只要有20%-30%的肝功能恢复,就可让患者存活。”李海说,决定肝脏能否恢复功能的关键因素是“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化”。该结构的出现代表再生的肝细胞不仅可以发挥合成氨基酸、代谢有害物质的功能,还能将胆红素、胆汁酸等有害物质排泄至胆道。该结构的形成代表肝细胞真正能发挥功能,即所谓的“功能性肝再生”。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发生肝坏死的研究对象,在2周内肝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但只有5例存活对象真正具有功能性肝再生,而死亡及治疗无效而进行移植的患者无法形成该重要结构。

“功能性肝再生”是决定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存活的关键因素,该发现为今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仅可以开发靶向药物,还可通过改善病变肝脏局部微环境,让肝脏本身促进“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化”形成。干细胞的治疗为后者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