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弄堂美食困局要铁腕也需柔情

2017-03-08信息快讯网

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转角不经意间相遇的网红美食,如何能够美味又放心?3月20日,新通过的 《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9个月的时间,五次审议会议,93.8%的修订幅度,给食品安全问题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在上海代表团,“街角的美食”也聚集了不少“粉丝”———7日中午,上海团代表们围绕“食品安全离人民满意有多远”主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上海街头藏着不少弄堂美食,但因房屋产权、环境影响等,一些餐饮店办不出证照,处境尴尬。如何既确保食品安全,又保留城市的“烟火气息”? 目前,根据即将实施的《条例》,弄堂美食———上海的小餐饮店有望通过备案经营纳入政府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首席主持人曹可凡透露,因为工作关系,他在外面用餐的机会比较多,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他发现有些篱笆没有完全扎紧,“三小企业”———小饭店、小餐点、小作坊,可能问题比较大一些。

对所谓的“三小企业”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曹可凡觉得“应该扶持”,因为它们是城市特色的一种体现。“到全世界很多城市都会发现街头小摊是当地的特色,到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会看到各类夜市,在新加坡会发现特色摊点。这些小摊贩、小商贩是城市的特色。”他认为,网络订餐新业态其实也是上海的特色,应该支持它们发展,“如果有一天这些特色小摊在这座城市不见了,那么城市特有的味道也会因此消失。”

目前,上海正在考虑深化“放、管、服”理念,对申请证照有困难但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探索通过备案等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小型餐饮纳入备案管理,还只是一种暂时的救济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说,要纳入备案管理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至少应该满足如下条件———不扰民不影响环境、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周边群众确有生活需求。她强调,符合条件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可到所在街镇备案,日常经营活动要纳入市场监管、消防、环保、城管等部门的监管范围。

对于上海时兴的私房菜,朱国萍也看到了其中的隐患,“私房菜通常在某个大厦里,或者在某个居民楼里,有的还通过网络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型餐饮服务。这些私房菜挺有特色,但大多无证无照,是不是也要纳入管理范畴?”

要有法,更要用好法。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认为,《条列》 施行后,应当用好“反面教育”,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反面教育很重要,有关执法部门抓住几个反面典型,对于提升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对于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是有很好效果的。”

曹可凡认为,类似私房菜、家庭厨房这种模式很有特色,但不能因为搭上“互联网+”顺风车就成为监管的新盲区,“不过,对新鲜事物总体上应该鼓励,但管理不能因此掉链子,在虚实之间、宽严之间把握好度。只有更加深入地研究这种业态,才能让政府监管跟上经济创新的步伐。”

他说,“三小企业”、私房菜等不仅需要严格管理,也需要人性化管理,“前不久热闹的阿大葱油饼事件最终体现了人性化管理———虽然按照相关规定,设摊不符合规定,但经过一些包装,和企业合作,阿大就可以在遵循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进行经营。我觉得这当中有很多学问可以做。”

(本报北京3月7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