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2017-03-14信息快讯网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高校应如何推行通识教育?未来,通识教育还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日前,来自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纽约大学,分享各自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通识课程也要凸显本土特色

作为纽约大学第三个授予学位的校区,上海纽约大学成立至今,中方校长俞立中始终在思考,如何使发端于西方的通识教育更适合我们的国情和高等教育体系。他认为,让学生有能力“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大学需要努力的目标。基于此,上海纽约大学与位于美国纽约的纽约大学,和位于阿联酋的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践行着“共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实践”。

据了解,三个校区的学生来自50至70多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这种“跨国环境”中,校方设计通识课程的基本理念都是“留出学生们互相交流的空间,并提供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然后适当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

以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例,课程包括五个板块,即社会和文化基础、数学、科学、写作、语言。在社会和文化基础课中,有两个学期的“全球视野课程”和一个学期的“聚焦中国课程”。而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五大专业之一的“交叉学科”中,有一门课程是“阿拉伯研究”。

与此同时,纽约大学的14个全球教学点(包括三个校区)一直在进行紧密的合作及融合教学。据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在大三时可以选择去任意1至2个教学点交流学习。此外,学校与阿布扎比校区共同开发了一些合作课程,两地师生可通过网络视频同步互动教学。

通识教育被指不够“实用”?

上海纽约大学美方校长杰弗里?莱曼提到,通识教育对美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明确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美国高校协会甚至提出一个名为“LEAP”的概念,寓意为“通识教育和美国的承诺”。

但他同时表示,通识教育在美国也遇到过质疑,一些实用主义者批评它不够“实用”,主要表现在“接受通识教育的毕业生和理工科毕业生,工资差距明显”,因此他们更认同在高等教育中强调理工科的地位。

莱曼认为,若从功利角度评判,通识教育也可以告诉学生们“如何挣钱”,因为它涉及全球经济的知识;但作为高校教师,要意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学生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如果要把爱心和做人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在大学时代接受通识教育无疑是绝佳途径。

高等教育要有“全球格局”

未来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莱曼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下,“很多工作会被淘汰”,故而如今的通识教育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最关键的是,“学生需要获得的东西不同了”。

莱曼认为,在未来10到20年内,世界各国的合作与联系会更紧密,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将是“跨文化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更强的沟通、组织、理解和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必须用现代、多样的课程规划和授课手段,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俞立中也认为,未来的人才需符合“全球化”特征,因此高校要有“全球格局”,“不能只基于一种文化设计教学”,高等教育应让学生结合文化体验和社会观察,理解世界的多样化。

“通识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激活自己的语言、视觉、听觉等感官,接触广泛而有意义的学科经验。”莱曼认为,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本专业的同时,补充其他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终把这些长期记忆转换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