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建构中国的通识教育

2017-04-17信息快讯网

【三味书屋】建构中国的通识教育-信息快讯网

 

《英美文化思辨教程》

 

朱振武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杨世祥

新世纪以降,大学的“通识教育”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各大学也开始有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这对改变以往大学教育中过于强调专业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定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目前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都把通识教育提上日程,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之一,但通识教育概念之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对通识教育的完善和推广造成了一定困扰和障碍。适逢朱振武教授主编的《英美文化思辨教程》付梓,书甫面世,即获得多位方家的肯定和褒扬。朱振武为这部教材绸缪数年,打磨三载,倾尽心血,践行了他在多年教学和研究中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通识教育范式,为建构中国的通识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字面上看,“通识教育”是对美国教育界“general education”的迻译,然而中国的通识教育实践虽有对美国经验的借鉴,但并非简单的移植。通识教育追求博闻强识的“通识”精神在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教传统中长期存在。即使是在近代,祭出“打倒孔家店”大纛的社会革命家和五四新文化群豪干将也一度秉承博雅通识的理念,如梁启超主张大学应培养中西贯通、智仁勇并存的人才,蔡元培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滥觞于十九世纪初的美国,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引起重视。总体而言,美国的通识教育的实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除专业课程之外,学生需接受其他学科的总体介绍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较宽厚的专业基础又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课程设置层面的“通识教育”在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展开实验。除此之外,欧洲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博雅/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传统为教育界提供了更精神化、更为形而上、更具彼岸性的借鉴。博雅/自由教育认为知识具有自身的价值,主张教育应该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应当培养身体、心灵、品格、学养俱佳的完整的人。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汲取了博雅/自由教育中的自由精神,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近代以来工业化和民主化语境下对这一古老传统的现代化改造。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勃兴即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本土传统和异域经验合流的结果,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交融与和合。

从表面看,来自西方的通识/博雅教育高呼个体解放的号角,呼吁培养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似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美好图景。然而,一切教育终究是特定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代际传输的途径与载体,举世皆然,通识教育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与近年来颇为时髦的“普世价值”有作为话语政治的相近之处。这类命名方式以通识、普世的外衣作为“障眼法”,对非西方文明进行价值和文化的渗透甚至是颠覆。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就要求国内教育界在借鉴西方,主要是美国的通识教育体制时,坚守本土立场,对其所负载的价值体系予以鉴别和厘清,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辨,实现本土立场的价值嵌入。

朱振武在主编《英美文化思辨教程》时,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本土立场,从一位中国学者的当下关怀出发,立足于中国当下的社会语境,引领学生对当代英美社会文化和中国现实进行融会式反思,进而更清醒、全面、客观地体悟形形色色的当代世界。这部通识教材名为《英美文化思辨教程》,实则以英美为宾,以中国为主,在立足本土的思辨精神中折射出英美文化的多重面孔,使学生更理性全面地认识文化的同与不同,进而塑造其立足于本土的价值观念。

强调通识教育的本土立场与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反之,它呼吁以中国的现实土壤为立足点,考察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谱系与脉络,进而在整体文明史的视域下审视当今主要文明存在的问题,其终极目标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陷入普遍危机与困顿的当下世界寻找出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为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核威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恐怖主义等威胁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将何去何从令人深思。而东方国家在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的裹挟之下,更面临本土与西方、民族传统与现代演进等多个维度的碰撞与和合。对文明的前景,人类的命运与民族未来走向的忧思并非只属于个别民族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基本焦虑。普遍的危机背后,隐伏着更为深刻的文明形态的转型。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工劳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经济基础的改变带来政治模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詹明信所言“文化逻辑”的变易,全球化的浪潮也将全世界裹挟入文明形态转型的暗流之中,文明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和新形态。经济、政治、文化、思维的巨大变革被挤压至晚近的百余年间,旧形态断裂和新文明勃兴的双重张力使全人类共同面临转型的危机与考验。

世界各国各族都身处这个涵盖文明各个层面、无所不包的文明转型中,关于中国的问题也丝丝缕缕地与世界文明的历史沿革密切相关。中国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无不有深刻的外在背景,这些问题与挑战本身也往往并非一国一族的,而是全世界休戚与共的,这就需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思考当下世界。这也是中国政府近年来的一贯主张,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在这样的语境下,融合中西人文传统、旨在探索全人类共同出路的通识教育模式创新也势在必行。朱振武的这部通识教材,选材广博,更通过导读、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各个环节的积极引导和系统阐发,为学生铺展开当代世界的详细图景。主题类似的中英文选文让学生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学习过程中,审视时代沉疴,遍览寰球风貌,汲取东西营养,实现人文传统的整合,在明确以我为主的本土立场的同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担当。这样的编排模式在同类教材中尚属首创,对推动通识教育创新的意义不容忽视。

通识教育时下在我国正方兴未艾,但恰到好处的教材却实在难以寻觅,更缺少融广度、精度、深度于一体,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并重,忧患意识与情怀担当皆备的教材。《英美文化思辨教程》正好补了这个空缺。这部“长期构思,三载锤炼,经年打磨”的作品为通识教材编写中的选材来源、编排模式、文化立场和价值尺度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也是推动通识教育本土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通识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中国作协所属事业单位启动招聘
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之际
素质教育之后,为什么学生们却越来越没素质?
中国脑计划:“一体两翼”
中国12个藏着的古村落 寻觅春天绿的柳粉的桃
从一个村庄出发理解中国社会转型 人类学家阎云翔经典作品全新出版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七类安全知识教给孩子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
让人羡慕不已 德国的生活用品价格到底多便宜?
外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金庸小说,却喜欢看中国的网络文学?
教材遭质疑后儿童性教育更受关注,央广网:直白性教育不可怕
美国的大学如何遴选院长
职业教育走向社会,有了更多新窗口
【书人茶话】简· 奥斯汀的再见
【三味书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
十大数据把脉2017中国经济"开局季"
中国最有故事的九条古街
揭秘中国10年后最富24个城市
习近平“4·19”讲话一周年特稿:吹响迈向网络强国的号角
让人羡慕不已 德国的生活用品价格到底多便宜?
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世界变化如此快 博雅教育容身之处何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博雅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小蝌蚪”刷屏朋友圈,戳中了妈妈的心窝还是应试教育?
春天的北京,培植中国的电影文化厚土
毁掉孩子的11种教育方法 80%的家长都在犯!
没有中国的九九乘法表,外国人竟这样算乘法
理科通识课应该怎么教?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