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博览】图书帮助美军打赢“二战”

2017-03-27信息快讯网

【书刊博览】图书帮助美军打赢“二战”-信息快讯网

 

《当图书进入战争》

 

[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著

 

犹家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刊博览】图书帮助美军打赢“二战”-信息快讯网

 

【书刊博览】图书帮助美军打赢“二战”-信息快讯网

 

军供版图书与正在阅读的伤员

“二战”期间,美国图书协会与美军合作实施了“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共有一千二百种计一亿二千万本军供版图书诞生。这些图书为美军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也使《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一批图书成了美国经典,并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平装书革命。《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揭秘美国“二战”军供版图书内幕,披露了一段图书与人的特别往事。

为士兵特制的小书

“二战”期间,美国的出版商面临一项令人生畏的任务:在严格管制下,制作一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图书。因为印刷用的纸张有配额限制,出版商在1943年获得的纸张配额仅为1939年的37.5%。但是,政府已把图书当作必需的武器装备,最终同意每季度提供九百吨纸用于印刷专供军队的图书。

为使图书的数量最大化,并保证军供版图书适合服役人员,美国图书协会采用了空前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首先,采取平装书以节约空间减少重量,使之柔软而更易塞进口袋或装入背包。其次,缩小书的尺寸。军供版图书较大规格的是6.5×4.5英寸,类似杂货店销售的大众平装书;较小规格的是5.5×3.75英寸。协会研究过标准制服的口袋尺寸,以确保大号军供版图书能装入士兵裤袋,甚至厚达五百十二页的图书也能放进裤子后袋,小号的则能藏入士兵胸前的衣袋。

当时的图书出版社没有能力印这种小书,协会只能通过杂志印刷厂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杂志印刷厂所用纸张比通常印刷精装书的纸张薄,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军供版图书重量轻、体积小,使军供版图书与同类精装书相比,少了五分之一或更多的重量。

军供版图书的选题

起初,陆军部和海军部要求协会每月提供五十种书,每种书各提供五万册,共二百五十万册。到1943年7月,协会与海陆空三军签署合同时,减少到每月三十种书,因为印刷和编辑方面的挑战令人望而却步。

四分之三的程序集中于选题。首先,出版商选出服役人员需要的书。接着,协会的阅读小组(其成员来自出版界外)对每本书的优缺点提出看法,缩小选择范围。第三,通过代表军方的陆军中校陶德曼与海军图书馆服务部领导伊莎贝尔·迪布瓦,获得政府的批准。

选择图书时,主要考虑多样性,以适应每位士兵的阅读趣味。最受欢迎的文体是当代小说,约占20%,其次是历史小说、神秘小说、幽默故事以及西部小说,其他类型包括冒险故事、传记、漫画、古典文学、新闻动态、奇幻小说、历史、音乐、自然、诗歌、科学、航海故事、自救、励志书、短篇小说集以及游记。

军供版图书一个最突出的尝试是设置了宽泛的标准,尽量规避士兵阅读面临的审查制度。协会的阅读小组把那些触犯美国联邦、与美国的民主精神相冲突、触犯宗教、触犯种族、触犯商业以及违反专业知识的段落标识出来。这些虽被随心所欲地解释,但确实起到了防止某些图书出版的作用。

军供版图书中,有古典作品如《大卫·科波菲尔》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歌等,现代经典如《布鲁克林有棵树》《了不起的盖茨比》,西部小说如《斜阳侠影》《六枪对决》,神秘小说如《哈佛大学有个杀人犯》《凶手掌握了一切》,传记如《乔治·格什温的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喜剧和艺术如《士兵艺术》《为战士而作的漫画》《冒失鬼》,运动类图书如《布鲁克林道奇队》。有些是搞笑类图书,比如《一笑而过》《欢乐故事》等,以及其他一些有关人们追问自身一些问题的图书如《性是必需的吗》《人们的麻烦来自何处》。到协会完成该项使命时,出版了约一千二百种图书。

军供版图书的作者会得到数百万忠实读者,书很快传开且得到人们永远的喜爱,甚至传回到大后方。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从默默无闻的作品中被选拔出来,一举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应该授予杰出服务勋章”

莱奥·罗斯顿的《海曼·卡普兰的教育》是第一本军供版图书,收到了无数封来自士兵的“感动的,甚至是‘心碎’的”信。其中一封信一直留在他脑海中,甚至四十年后他依然记得:

我想深深地感谢您,为我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也为那些生活在这地球上倒霉的地方的人们。白天我们像生活在油锅里,晚上又像生活在冰窟窿里。我们在波斯湾附近的地方做什么呢……我们所有的……娱乐设施只是乒乓球台——且只有一个球拍。

上星期,我们收到了你关于卡普兰的书。我读了它,简直是乐不可支。作为试验,一天晚上我在篝火边读了这本书。人们都大笑起来。我有好几个月没有听到这样的笑声了……

1943年9月,第一批军供版图书运抵陆军部及海军部时,军方高层欣喜若狂。陆军部立即要求协会增加每月出版图书的数量。1944年1月,军供版图书甚至送到了最偏远的地方:瓜达康纳尔岛、博拉博拉群岛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其他小岛。协会被命令增加印数,自此,每种书每月印数增加了三千册。

尽管军供版图书的作者收到了来自军人的书信,协会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信息反馈。为此,法勒·莱因哈特出版公司的斯坦利·莱因哈特写信给他的朋友查尔斯·罗林斯,后者是《星期六晚报》战地记者,询问可否就这一项目的进展情况提供一些消息。1944年6月,几乎是在第一批军供版图书发往陆军部和海军部的九个月后,罗林斯从驻扎在澳大利亚的前哨站给他回信:“没有人告诉你们出版商,这些柔软、细长的小书正在发挥什么作用吗?我告诉你们!你们应该被授予‘杰出服务勋章’。”

“这些书被送到前线,折角了,破损了,弄湿了。因为它们就是那个样子,因为它们能插进裤子后袋或塞入双肩包,在这太平洋西南的战场里,人们正在读之前未曾读过的内容。我已经看到士兵们带着它们在霍兰迪亚海滩上待了有三天时间。在这些令人绝望的沼泽地里,他们把裤脚挽到齐臀高。但是,确实是他们,保卫俘获的日本飞机,抵御那些抢夺战利品的人,或者待在海岸营地上他们的睡袋里,饭后发一阵呆……读一本书。”

1930到1956年间,刘易斯·甘尼特的专栏“图书及其他”刊于《先驱论坛报》。甘尼特说:“从英格兰的医院到诺曼底的黑人士兵部队以及……正在包围布雷斯特的部队——到处可以看到你们的书——在前线、后方、吉普车里、碉堡里、飞机上以及基地里。”这些图书是最受军队欢迎的。无论何时何地,士兵们一旦有空,便开始读书。甘尼特说:“看到那些士兵如饥似渴地阅读你们的书时,才显示出你们的一片好心。这是一件伟大的工作。”

图书成为士兵的精神依托

战争期间发生的很多事情成了难言之隐。所有经历过战斗的人都对战争的残酷感到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起来的精神和情感包袱很少有渲泄渠道,很多人甚至向家人也不愿吐露。士兵与家人的通信,都得经过审查,以确保不泄露任何敏感信息。因为每封来信都要由身边的另一位士兵读出来,很多士兵拒绝利用家信来向其亲人倾诉,同时也不愿让亲人担忧自己所处的悲惨处境。很多信被简化为天气报告和一些模糊的客套话。

然而,图书为士兵提供了渲泄的渠道。这种难以理解的心情通过某些军人对图书的专注而变得清晰。凯瑟琳·安妮·波特是一位不太可能获得广泛关注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巧妙地揭露了私密的、个人深层的经验与情感,这让读者觉得,她了解他们的内在思想与情感。成千上万的士兵读了她的军供版图书后写信给她,有人说书中的描写能与某些实际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另一些人觉得读了她的散文后,似乎身上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被冲刷干净了。这些士兵将很多未对亲人讲的话,告诉了作家。

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也许是所有军供版图书中最受欢迎的。该书讲述了生动活泼的童年故事,许多人认为史密斯写的就是自己的童年。史密斯的散文集《谁牺牲了?》,个性化地描写了诺曼底登陆中的伤亡故事。史密斯一直不断地收到世界各地的来信,士兵为她的作品在他们身上产生的作用而感谢她。

图书在战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它们安抚了陷入困境的思想和心灵。它成功了,但其他娱乐方式没有成功。对于许多面对战争的男人,图书有很多可取之处,各方面都证明了这一事实。人们对图书充满感激之情。图书允许人们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来应对自己的情况,图书发挥的这一治疗性功能使人们愿意读更多的书。通过读书,人们舒缓了战争带来的紧张感。

协会收到一些有趣的信件,描述了阅读与战争纠缠在一起的情景。一位军人从卢森堡来信说:“刚刚爬出我那潮湿、泥泞的掩护壕沟,呼吸几口不属于美国的新鲜空气,因为我们知道,绝对过不了几分钟,便不得不来一个半后空翻,潜回水中,以免受到德国人的死亡之雨的攻击。”稍早些时候,一有新一轮炮弹向他所在方向飞来,他便退回到“深挖的、屋顶厚实的堡垒里,在一阵疯狂的祷告后,开始借助于美军电筒,读军供版图书、托马斯·R.圣乔治写的《C/O邮政局长》”。他说,“这位下士的经历让我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尽管空气中响彻着死亡的声音。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