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利器”沦为“城市垃圾” 共享单车难道只有一步之遥?

2017-04-01信息快讯网

 

“环保利器”沦为“城市垃圾” 共享单车难道只有一步之遥?-信息快讯网

损坏的共享单车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企业并购的不确定性,也给共享单车市场的未来笼罩上一层阴影

白领任小姐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陕西北路安远路,路口处一辆小黄车已经在主干道上“碍眼”地停了很久。这是一辆损坏的ofo,座椅不知被谁拧下来遗失了,无法使用。一个多星期以来,周围的共享单车来了又去,但这辆车始终停在原处,没人管,也没有人回收维修,成了刺眼的“城市垃圾”。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成千上万的单车从流水线上诞生,被投放到城市各大地铁站和热门商圈。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以及部分人群的不文明使用习惯,耗损单车的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更令不少城市管理者担心的是,共享单车行业的并购可能就在眼前,并购之后,这些共享单车又将何去何从?

耗损显现街头“僵尸车”激增

过去几个月,为了跑马圈地,共享单车的数量增长得有多快,也许在产业的最前端,才能感受到它的疯狂。

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伟龙是个自行车制造行业的“老兵”。他还记得这个行业曾经的“疯狂”,第一次是1999年底,整个自行车行业都做滑板车,而第二次疯狂就是共享自行车了。“真的是太突然了,就像洪水爆发一样。”谭伟龙这样描述,“我们能做多少,他们就要多少,哪怕一个月你做给他100万台,他也全要,订单接到手软。”

为了接订单,工人们日夜加班,深圳市雷克斯自行车有限公司准备扩建烤漆厂和车架厂,现在又在天津准备扩充一个有着三条流水线的工厂。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每年内销的自行车数量约为3000万辆,而去年一年,仅共享单车的预订量就达到1500万单。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官网数据,今年预计投放总量还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极可能接近2000万辆。

大量的单车出现在街头,日积月累,问题也出现了———这些以民用自行车标准来生产的单车,在商用环境中换手率极高,维护是个大问题。如今在上海,随处可以看到“问题车辆”。在茂名北路上,记者见到过一堆“废车”,缺了座椅的、轮胎变形的、锁被人为破坏的,像堆垃圾一样被叠起来。

损坏车辆出现在所难免,若是后期运维得当,及时“清扫垃圾”倒也没问题。但就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摩拜单车和ofo 目前在上海的投放车辆均超过10万辆,运维人员却连百人都不到,而且这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同时负责车辆投放、坏损车辆维修、制止乱停放等工作,人手捉襟见肘。

也有业内人士吐槽,摩拜单车之后,新进的玩家“一代不如一代”,GPS都没有安装,“这些企业连投放了多少车,车在哪里都不知道,谈何维修?”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共享单车企业的做法,是找修车师傅扫马路式排查耗损车辆,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根本无法覆盖到各个角落的“病车”、“僵尸车”。

洗牌阴影会不会催生“城市垃圾”

2017年初,在共享单车一片欣欣向荣的创业高潮中,有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忽然倒闭了。

这家名为“卡拉单车”的创业公司,于当年1月登陆福建莆田,先后两次共投放了667辆单车,并计划在2月底之前完成5000辆的总投放量。可是一个月还不到,卡拉单车就发布声明称,因单车丢失严重遭投资人撤资———19天投放了667辆车,结果公司5个人“彻夜寻找6小时”,只找回来157辆车,丢失率高达76.5%,而运营近20天收益仅为1000块。与此同时,厂商已生产好的4333辆单车,也因为没有资金而无法提货。

这条新闻听起来挺奇葩,但“卡拉单车”的奇葩遭遇,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一家共享单车创业企业身上———不装GPS导致的单车丢失率高、营运效率低下可能带来的资金链断裂,以及资本市场上每天都在发生的并购、“洗牌”危机……“卡拉”倒闭,留下的“孤儿单车”只有几百辆。若是明天,今天风头正劲的几大玩家中的一员万一“被洗牌”,这些已经投放上街的单车,谁来“认领”?

面对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是有些担忧的,“根据上海道路研究院的估算,上海约可容纳60万辆共享单车,如今这个数字已经逼近45万辆大关,出现了饱和的迹象,而一旦市场饱和,离共享单车行业的洗牌期就不远了。”

更多的行业人士认为,最迟到今年下半年,整个单车行业就会出现一轮优胜劣汰。谭伟龙就有些犹豫,他觉得现在的增长太快,有些不真实,怀疑下半年还有没有这么多订单。“整个自行车制造业现在都在增加产能,所以明年的整个产能一定会过剩,我担心明年没有那么多订单了。”

在资本层面,无论是出现并购还是自然淘汰,投资人最关心的是合并时的数据和账户上的数字。街头究竟有多少辆自行车,合并后这些自行车怎么处置,是收回还是报废,老实说他们并不在意。

这恰恰是“后共享单车”时代最大的一个隐患。有业内人士坦言,当企业进入并购阶段,自行车反而将成为最难处置的资产:收入囊中吧,自行车并不是什么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一下生产线就自跌两成身价,运营3个月又跌去一半价值,想要收为己用,还得派人上街“扫马路”一辆辆找,重新逐辆刷漆,其运维成本,大概比制造成本还要高。报废吧,成千上万的共享自行车又往哪儿放? 是集体处理,还是任由其停留街头,风吹雨打变成一辆辆“僵尸车”?

今年上海两会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就对共享单车的未来提出了担忧,他认为,今年单车数量的爆发是对未来几年需求的透支,单车行业可能正在快速生产“城市垃圾”,“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骑行,无论是车辆更新还是优胜劣汰后的车辆废弃,大量的‘共享垃圾’亟需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