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特朗普的反恐战略“难产”有因
■王雷
3月22日至23日,美国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了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部长级会议,这是该联盟2014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考虑到特朗普上台执政未满百天,美国急于召开反恐盟会显然有其特殊原因和背景。
从军事上来看,自2016年以来,“伊斯兰国”在各方打击下已经失去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65%的地盘。目前,伊拉克政府军解放摩苏尔的战斗已经进入尾声;在叙利亚,解放“伊斯兰国”巢穴拉卡的战斗即将打响。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当然希望聚拢人心,乘胜追击,在军事上尽快剿灭“伊斯兰国”。
从政治上考虑,特朗普在竞选阶段就向选民承诺,要彻底改变奥巴马软弱的反恐政策,发誓要打败“伊斯兰国”。特朗普上台后,先是颁布了备受争议的“移民新政”,随后又要求国防部30天内提交一份彻底击败“伊斯兰国”的全面计划。显然,深陷政治内斗、执政根基不稳的特朗普迫切需要一场军事胜利赢得民心,捞取政治筹码。
从反恐形势上看,军事上战胜“伊斯兰国”并不意味着全球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显然意识到,“伊斯兰国”的残余势力及其分支机构在核心被摧毁后会继续存在;“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仍将构成威胁;大中东地区产生极端组织的条件仍然难以消除。面对反恐战争的十字路口,美国显然需要筹划新阶段的反恐战略。
此次反恐盟会召开前,外界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拿出新近拟定的反恐战略,与盟友会商。但令与会者失望的是,美国人无法拿出具体的计划,只是呼吁盟友搁置争议,团结协作,将目标锁定“伊斯兰国”;要求盟国在军事、经济上作出更大贡献;虽然提出了在叙利亚建立临时的“稳定区”的建议,但强调最终方案尚未确定,还需时间进行商讨。
特朗普政府的反恐战略显然正在陷入“难产”的困境。理论上讲,美国现在有四个选项,依据军事介入强度划分,分别是“脱离战略”“轻足迹战略”“中等足迹战略”和“大规模增兵战略”。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的困境在于每一种选择方案都有缺陷,难以抉择。
就“脱离战略”来讲,它主要强调美国在军事上与大中东地区脱离,最大限度地缩小恐怖威胁。该战略虽然有助于减少美国军事干涉引发的不满,大大降低美国反恐行动的成本,但不足之处在于,战略后撤可能导致中东出现权力真空,为极端势力趁乱做大提供条件。更糟糕的是,如果后撤依然无法阻止大规模恐袭的发生,任何美国政府都无法承担“不作为”引发的政治后果。
就“轻足迹战略”而言,主要是利用无人机、空袭、特种部队等有限的军事力量打击恐怖组织,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将恐怖威胁减少到可以容忍的程度。该战略在军事投入上似乎既经济又灵巧,但缺陷是难以根除恐怖组织,反恐效果如同“割草”。另外,一旦管控威胁失败,美国很可能要在更不利的形势下进行干预,正如奥巴马政府在2014年面临“伊斯兰国”崛起所处的困境。
“中等足迹战略”是“轻足迹战略”的加强版,即美国在军事上部署更多的军队,行动上更为积极,作战方式将不限于无人机、空袭和特种作战,也包括支援地区盟友发动中小规模的地面军事行动。相对于“轻足迹战略”,该战略有利于回避“消极反恐”的政治风险,反恐效果会显著提升。但缺陷是依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军事支出将显著增大,军队伤亡可能超过预期。
“大规模增兵战略”无疑最富雄心,它需要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中长期的军事部署,类似于小布什政府2007年投入伊拉克战争。其战略目标将不仅限于摧毁恐怖组织,还要彻底改造大中东地区的政治局面,谋求一劳永逸地打赢反恐战争。但事实已经证明,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很难成功,如果说2008年以前的美国办不到,今天的美国恐怕更不具备这种能力和意愿。
特朗普将会作何选择?“脱离”与“大规模增兵”两个方案代价高昂、容易失败,政治上都站不住脚。中间两个方案风险较小,政治上可行,但都无法治本,短期又难以见效,且奥巴马的痕迹太过明显。特朗普当然不希望被视为在走奥巴马的老路。2017年1月上台后,他先是决定向叙利亚增派地面部队,预期会达到2000人,随后又表示希望在叙利亚建立“安全区”。近日,特朗普还授权中情局可以使用无人机打击恐怖嫌疑分子。除此之外,特朗普一直对与俄罗斯加强反恐合作抱有希望,尽管这一计划因国内反俄势力的阻扰暂时搁置。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的反恐战略正在向两个可能的方向转变:一是口头上继续批判奥巴马的反恐战略,实际上仍会沿用前任较为成熟的做法,即围绕“中等足迹战略”进行小打小闹的修修补补,本质上不会有变化;二是为了实现国内政治目标,特朗普有可能冒险对“中等足迹战略”进行短期的有限升级,但会避免“大规模增兵”。当然,为了降低升级成本,除与盟友合作外,也不排除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甚至叙利亚政府达成交易或者短期合作的可能性。总之,既然反恐战争不会很快结束,那么特朗普政府很可能接受低限度的安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