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

2017-04-18信息快讯网

 

中国经济迎来“开门红”-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张晓鸣

中国经济在2017年实现良好开局。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创近六个季度新高。这一增速高于6.5%左右的今年全年增长目标,也高于此前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昨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经济企稳开局良好

初步核算,一季度GDP达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0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4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GDP增长1.3%。

关于哪些因素支撑了一季度经济增速的回升,毛盛勇认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支撑力提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出口贡献由负转正,这三大主要力量支撑了一季度经济增速加快,有所回升。

从数据看,“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进展。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上年四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6.4%,降幅比上年末扩大3.2个百分点。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1元,同比减少0.28元。短板领域投资加快,一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8.9、18.2、15.4和9.1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此前表示,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开展,内需潜力不断释放,重点领域风险管控持续加力,加上全球经济回暖迹象增多,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收入增速重新跑赢GDP

除了经济增速,收入的表现也颇为亮眼。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义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收入增速比GDP增速高0.1个百分点。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7,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067元,同比名义增长6.7%。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96元,同比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83元,增长6.4%。

记者发现,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时隔几个季度以来居民收入增速重新跑赢GDP增速。对此,专家分析,收入增速重新跑赢GDP增速,一是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因素影响,二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收入增长因此有了稳定的基础。

财政政策发力稳增长

开局良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挑战。毛盛勇表示,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巩固持续向好态势尚需进一步努力。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钟宁桦指出,虽然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已连续八个月正增长,但不能因此判定经济已呈现绝对回暖状态。钟宁桦认为,PPI从去年9月开始的止跌回暖,主要由去年上半年开始迅速增加的国有企业投资所拉动,而投资的质量效益值得进一步观察。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敏指出,一般而言PPI涨势会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传导。但近一段时间,国内PPI和CPI走势差别明显,传导作用并没有发生,这一新情况值得深入分析。张敏还指出,近期我国PPI的增长主要由上游企业去产能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所拉动,且上游企业利润率远高于下游企业,“这说明PPI上涨并不意味着下游制造业企业的复活,实体经济自我修复能力依然有待加强。”

以往全年GDP增速往往呈现出先低后高的趋势,而今年可能是先高后低,预计二季度及下半年的增速会相对平稳或略有回落。对于接下来的调控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建议,今年应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框架下,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注重总结以往经验,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力求趁势完成中国经济探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