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人首看世博馆,当年记忆终成长久情怀

2017-05-02信息快讯网

 

世博人首看世博馆,当年记忆终成长久情怀-信息快讯网

昨天,世博会博物馆在人们的期待中正式对外开放。图为观众重温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模型。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实习生 杨越童

7年前记忆依然火热,再聚世博会真情涌动。昨天,世博会博物馆在人们的期待中正式对外开放。首日入馆参观者达5034人,大大超出每日预约4000人入馆的限额。来者几乎都有一段世博情,让人不忍拒之门外,但馆方仍希望,参观者能提前做好网上预约,按预约信息错峰观展。未来,这座位于蒙自路818号的全球唯一官方世博会博物馆,将与上海久久相伴,安放人们所有的世博情怀。

2010年,那个持续了184天的盛会,我们惜别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旗帜下,惜别在人类大家庭“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节日里,依依难舍。2017年5月,当年一座城市的动员,化为一群人的情感纽带,牵起心底最热烈、精彩、动人的情愫。

为世博而痴迷的,我们绝不是“一个人”

早上7点半,馆前已聚集近百名参观者。排在队伍最前方的是上海市民孙炳,他乘坐第一班地铁,于清晨6点40分便赶到了博物馆前。“我想尽快尝尝鲜。”他告诉记者,自己4月25日看到新闻后第一时间就到网上预约,如愿“秒杀”成功,并在昨天成为世博会博物馆首位参观者。

来自日本的二神敦自称“世博会头号粉丝”。今年44岁的他早在1981年就从家乡神户开启了世博之旅,从此他到过世界上20个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二神敦说,他的父母曾是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志愿者,而他本人曾在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当“洋白菜”。“能亲身参与最了不起的一届世博会,我无比自豪。”今年3月,当他从国际展览局官网上得知世博会博物馆预计于5月1日开馆,便第一时间购买了机票。

排队的人群里,还有许多热情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到9点正式开门前,馆前的队伍已过500人。等候的时间里,那些素昧平生的参观者在队伍开起了“历史故事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共同的主题。金思岑,90后志愿者,初中时因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城市志愿者的一员,他说自己的兴趣在于绘制路线方案和地图,世博会给了他学有所用的平台;陆佳绮,80后白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4天会期,她是一线的工作者;黄剑华,60后,2010年曾经28次入园参观,他今天最大的心愿是“想来看看能不能遇上‘世博奶奶’”;周一声、蔡桂妹夫妇,当年的世博动迁居民,会期时的城市志愿者……几乎没人空手而来,世博徽章、世博护照、世博门票、当年的报纸,五花八门,如同可以共享的情感财富。

世博会真的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轨迹

世博会为什么具有如此魔力? 有两位朋友以各自的生活告白———世博真的可以影响一生的轨迹。

山田外美代,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作“世博奶奶”的日本老太太。2010年,她购买了183张门票,几乎每天都出现在世博园区。是什么让她如此痴迷?昨天,当她现身世博会博物馆,一切有了答案。在7厅,“世博奶奶”为两件藏品驻足许久。其一是融合了3D版《清明上河图》影像的视频卷轴《缤纷世博》。山田外美代说,7年前她每进世博园必到中国馆,进中国馆必看《清明上河图》。“世博会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汇聚了各种奇思妙想。就像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人类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我们先人生活的美好片段,其中又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精髓。”这是“世博奶奶”用半个多世纪与世博会耳鬓厮磨后得出的结论。另一件让她喜出望外的展品名为 《“世博奶奶”世博情》,是博物馆为她度身定制的小展板。在5-8厅的策展人俞力看来,“世博会有种民间交流的魅力,‘世博奶奶’是最好例证。她因热心于世博,所以从2006年起就每年往来于中日两国。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她的故事又被许多上海市民熟知,俨然是民间的交流使者”。

王龙或许不那么出名,但他确乎“因世博改变了人生轨迹”。7年前,还在上海理工大学念书的他上岗成为绿地片区的统筹志愿者。但与其他“小白菜”不同,王龙的工作并不直接面对游客,而是“志愿者的志愿者”,为小伙伴们提供服务。所以,他的工作既寂寞又辛劳,但也恰是这般志愿统筹工作,让他对“志愿者”有了格外深入的认知,甚至不经意间在生命里埋下伏笔。自2010年起,志愿工作成为王龙的生活重心。他在崇明小漾村当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普及志愿者精神,帮忙制定志愿者培训守则。渐渐地,由王龙设计的“晚依湾”“建设生态岛,保护母亲河”等公益项目做出了名堂,获得市级、国家级的荣誉。

如今,这位即将而立的小伙子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这一切始于2010年世博会,且远未结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