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越剧本科生献演“毕业大戏”

2017-05-03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 (记者徐璐明)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一个展示师生教学相长的品牌项目,“上戏有戏”演出季,自推出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记者获悉,昨日起至30日,第六届“上戏有戏”演出季如约而至。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将有一台舞蹈、一台哑剧、两台音乐剧、四台话剧、三部实验戏曲、四个艺术展览、一台戏曲服饰演出秀共16台演出轮番上演,基本涵盖了上戏各个院系的作品。

据介绍,此次演出季的大部分剧目都是上戏师生新创作的作品。比如打头阵的 《于无声处》,是哑剧这种艺术形式第一次出现在“上戏有戏”这个平台上。哑剧从今年3月起刚列入表演系的教学计划,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上戏表演系15级学生与法国哑剧大师菲利浦·比佐共同创作完成 《于无声处》,将为观众构建出一个个哑剧表演的无声瞬间。而实验京剧 《蠢货》 则改编自契诃夫同名作品,在不打破原著作品风格的原则下,以京剧的形式来呈现,同时加入传统的皮影艺术。

在16台节目中,当代越剧 《十二角色》 尤其引人注意。这部改编自美国电影 《十二怒汉》 的越剧,由上戏戏曲学院13级越剧班的全体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是越剧发展这么多年来,第一个本科毕业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田蔓莎表示,以往戏曲类专业大都是中专毕业,学习多为打基础、学唱传统戏。但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几乎全国的戏曲院团都在创作新剧目。如果一毕业只会唱几出折子戏,这样的学生“一旦谈到人物创造,只能抓瞎”,必然与院团的要求相去甚远。

“所谓现代戏曲大学生,就是在中专打下基本功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田蔓莎举例说,上戏戏曲学院为此新创一门特色课程“角色创造”,目的就是教会戏曲专业的学生如何创作,《十二角色》正是这门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出的果实。“作为越剧界第一批本科生的‘毕业大戏’,全部由学生自己领角色、创作。他们在排戏的过程中,又融入自己的感悟,不少唱词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让人耳目一新。”

“上戏有戏”演出季是上戏艺术教育实践的全新探索。上戏倡导建立“平台型大学”,“上戏有戏”这个平台,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评判权交给社会”。“这次演出季中的16台演出,都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创作、产生的,是我们教学成果的最直观展示。”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说,“戏剧最终的目的是面向观众,所以戏剧学院的教育,也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我们这次所有的演出都面向大众开放,就是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检验。压力会促进成长,这也会成为学院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