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大潮下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017-02-04信息快讯网

 

虹琳的办公桌上,每个星期一准时会出现一束鲜花。鲜花是她老公预定的,但并非每周预定,而是偷了个懒,用了一款名为“花点时间”的鲜花电商平台,99元包月,每月送上4束花,包邮还送花瓶。

这种包月生活服务配送项目,不止鲜花一个品类,事实上,内容填充的脑洞已经大到无奇不有:包月送内裤、包月换穿衣、包月叫醒服务……看多了只想问一句:这么奇葩的服务,真的有用户吗? 公司真的活得下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创业大潮中的这些奇葩创业项目。面对它们,在创投圈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在互联网资本大潮退去后,这些哗众取宠、毫无逻辑甚至是荒谬的创业项目也将偃旗息鼓;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平台型创业机会已死,“新奇特”是创投项目精细化的表现之一,所谓“存在即合理”,项目再奇葩,不试过怎么知道它不行?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千奇百怪的奇葩创业

作为腾讯众创空间(上海)负责人,胡冬的一大任务是挑“种子”,帮助优质的创业项目从零到一快速孵化。由于在创业指导的第一线,每年经手1000多个项目的他,有时候会被一些奇葩的创意惊得目瞪口呆:有创业者想要做个挂在墙上的智能淋浴搓背仪;有创业者想要做3D打印蛋糕;有创业者想要做一个根据每日天气变化推荐穿衣的智能“出门签”……

大部分的奇葩创意犹如泡沫,在风投“过堂”的时候就会破碎。胡冬说,“比如找寻合伙人时,没有人愿意合作;在面对投资者路演时,没有投资人肯倾囊相助。能留下来的项目,大部分已能清晰得看到商业逻辑。”

但是,这个市场的包容度,有时候比想像中更大。有一些看起来很奇葩的项目,竟然能找到志同 道合者,用奇葩的点子换来放大的市场关注度。市场上曾经流行过一款名为“呼死你”的软件,市场痛点找得十分精准———源于对抗电话诈骗和广告推销人员的骚扰,创业方式也相当简单粗暴———利用通讯费用低廉的网络电话,对骚扰者实施精准“手机轰炸”。这个奇葩的项目一经出世,就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被很多网民下载使用。

2015年市场最热的时候,还有一堆“帮人怀孕”系列的创业项目,就像马佳佳的网上成人用品网站一样“弹眼落睛”。号称“助孕神器”的App贝贝壳,做的生意是帮助不孕不育的夫妻了解全球最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不仅可以找专家治疗,还有全程陪诊的小护士和翻译,直接走高端路线。记者了解到,2015年8月成立的贝贝壳,11月就获得了经纬中国的天使轮融资,至今存活。

有意思的是,别看这些项目个个奇葩,不少创始人可都是从名校毕业

的高材生。国内第一家殡葬电商平台“彼岸”的创始人王丹,毕业于清华大学;包月送内裤的奇葩项目“雷区”(Minefield),创始人沈醉毕业于全球顶尖的伦敦国王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电子双硕士张帆在开始“美颜社”的创业项目之前,也任性过几次,做了不少不靠谱的奇葩项目———以VR(虚拟现实) 为载体的婚庆公司、垃圾回收App……诸如此类。

对于这些经历,外人觉得看不懂,很奇葩,张帆却坦言,这些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意味着成长,“相当于把自己互联网开发的经验和知识又进行了升级。”

到底是“痒点”还是“痛点”

纵观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奇葩创业项目,如果细细梳理背后的逻辑,似乎都是有迹可循。

中文投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闫小佳为它们分了几个类别,比如包月送鲜花的“花点时间”、包月送内裤的“雷区”、包月换穿衣的“衣二三”等,本质上都是会员制包月生活服务配送;而像彼岸、上门收垃圾、贝贝壳等项目,则属于典型的O2O业务,大抵逃不过这两类,“还有些项目看起来奇葩,其实就是名字比较吸引眼球。”

2016年,资本寒冬席卷整个创业圈,中规中矩的创业项目尚有些自顾不暇,这些奇葩的创业项目,境遇会更好还是更差?

“我并不看好这些创业项目。”常春藤资本高级董事范惠众认为,他一直觉得,许多O2O的需求本身就是伪需求,并不是市场的“痛点”,顶多称之为“痒点”,并没有创业者想像中那么迫切被需要,或者必须由互联网技术来加以满足。“这些O2O项目,可能会因为奇葩,吸引一部分用户,但最后无法达到规模效应;若是一旦有同业竞争者,再陷入补贴烧钱的漩涡,就更容易走向死亡。”

还有一些奇葩的创业项目,则触碰了政策或者道德红线。2016年,一款名为“找记者”的奇葩App经历了从出生到被叫停的短暂一生。单从业务模式来看, “找记者”App的运营模式类似于网约车———创业者录入项目资料之后,可通过“找记者”的微信平台呼叫记者,平台则通过撮合机制将订单推荐给合适的记者。“这个模式看似顺理成章,但它的败笔在于‘道德红线’。”闫小佳认为,这种创业逻辑,对于记者来说是一种变相受贿行为,绝不可能生存下去。

除了“找记者”,像“呼死你”这样的创业项目,也存在不少道德风险,有律师就直言不讳认为,从法律的角度,“呼死你”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和选择权,有悖于现有法律。

“新奇特”会不会是创投界的新趋势

尽管有很多投资机构对于奇葩的创业项目避之不及,但有意思的是,一些大胆的投资者,还是愿意小试牛刀。

彼岸创始人王丹在谈及天使轮融资时,坦言早期融资一波三折:“我签过很多个termsheet(投资条款清单),有些已经到了投委会投票阶段,结果最后还是没通过。”最后,王丹找到了以大胆出名的真格基金徐小平,“我们只花了十几分钟聊项目,其他一个多小时聊的全是意识形态,他很爽快地就投资了。”

沈醉这几天准备去北京参加一个创业节目比赛,他早就听说过徐小平的投资风格,“如果能顺利入围,我应该能有机会见到徐小平,推荐一下自己的项目。”

在创投圈,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更多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和尝试一些看起来不可能成功、或者死亡概率更大的奇葩项目。闫小佳也持赞同态度,他认为,互联网创业项目的发展趋势是平台级机会越来越少,未来的机会,更多会出现在垂直领域,包括垂直媒体、O2O、电商,“新奇特”将成为创投项目精细化发展的体现。

“无论哪一类的创业项目,一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准的产品、用户和商业模式定位很关键。”闫小佳认为,纵观这些所谓的奇葩项目,刨去一些特别没有商业逻辑的,大致都符合“小而美”的标准:简单、直接、目标用户明确,只要找准市场和用户的刚需,无论是极客类型的,还是小众群体,未必不能存活。

“不怕奇葩,就怕没刚需。”闫小佳始终认为,需求不是天生的,很多需求是需要企业来引导和培养的,就好像“二次元”,最开始也是小众领域的事,现在却越来越被世人所认可。“许多所谓的伪需求,其实就看有无资源和能力把这个需求真正的规模化。”

能不能给创新留一点试错空间

世人对“奇葩”创业的一个普遍衡量标准,是听上去够冒险、够疯狂或者够“愚蠢”。但奇葩创业项目的开发者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项目避开了与竞争者的直接拼杀,有机会开辟一片前所未有的市场。

这让记者想起国外许多千奇百怪的创业故事,很多都不怎么靠谱,让人啼笑皆非。最近听说的一个创业故事,是两个来自加拿大的宅男,制作了一款流血体育 (BloodSport)手柄———在传统游戏手柄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血设备,如果用户在游戏中的角色受伤了,那么真的会被抽血……这项设计是用来改变传统献血方式的,不过在众筹的时候以失败告终。

类似的故事很多,最近一个巨头的失败案例,是谷歌的高空无人机。2014年,谷歌收购了一家名为泰坦航空(TitanAerospace)的新创公司,组建了这个项目,希望利用太阳能作为动力,在高空保持长期飞行,以面向地球上的偏僻地区提供上网接入服务。但是,今年1月中旬,“谷歌X实验室”相关人士确认已终止了这个项目。

上到谷歌这样的巨头,下到最草根的创业者,创新创业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创业本来就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无厘头”的创业,不意味着一定失败,很多奇迹就是在不可能中产生。在国外,创新试错的包容空间很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创新试错”一点任性的空间呢?

是的,别急着定调。这一轮创业潮中,奇葩的创业项目真的不少,但我们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在国内,也有人、有机构愿意留出等待的空间,而不是将它们直接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巨大的进步。真格基金合伙人王强在评论“彼岸”这个奇葩项目时,就认为它很有情怀,“让殡葬业走到阳光底下,给存活的亲人做心灵辅导,提供了和传统殡葬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就有价值。很多投资人不愿意投,大家都觉得走不通的时候,反倒是值得尝试的东西,没准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当然,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一个创业公司到底是疯子般的臆想还是天才的创意,还要看公司最后的结果。       图:CFP

有人说,创业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波创业浪潮袭来,在成千上万的创业项目中,总有一些项目,让人目瞪口呆。

乍一看,这些创业项目很奇葩,但接近这些创始人,听他们的逻辑与梦想,又觉得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趁着年轻,试一试梦想的重量,万一成功了呢?

这一轮创业潮中,奇葩的创业项目真的不少,但我们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在国内,也有人、有机构愿意留出等待的空间,而不是将它们直接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巨大的进步。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