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服之冠”沉睡800年 打开一间南宋人的衣柜

2017-05-20信息快讯网

 

“宋服之冠”沉睡800年 打开一间南宋人的衣柜-信息快讯网

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文物:中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中国丝绸博物馆供图)

“消毒、高清扫描、三维记录、CR扫描……过去的一年,我们整个团队都在和时间赛跑,应急保护这些沉睡了800年的尸身服饰。”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文物正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副主任周旸介绍,2016年发现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内77件完整丝绸服饰成功被清理出来,并与世人见面。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文物,是南宋丝绸在浙江的顶级发现,在中国出土的丝绸文物中堪称‘宋服之冠’。”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出土的丝绸文物用丰富的服饰形制、多样的纹样题材和齐备的织物品种,讲述着南宋时期织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记录着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历史轨迹。

边远小村惊现“皇室”古墓

2016年5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土名“大坟”的地方,一位姓杨的村民在造房子挖地基。突然,在他家宅基地里挖开的一角中,露出了一个红色的棺椁。“因为看到棺椁颜色鲜艳,杨姓村民担心会不会是不小心挖到了别人的新坟,赶紧把两个儿子叫到家里商量。”黄岩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符艺楠告诉记者,杨姓村民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医生,一个是中学老师,都很有文保意识,于是全家人商量之后在当晚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

第二天,黄岩文物部门派出专家在检查了墓志铭之后,初步断定这很可能是宋太祖七世孙赵伯澐的墓,于是专家组决定抢救性发掘。5月4日早上,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部主任郑嘉励前往现场指导墓葬清理工作。展现在郑嘉励面前的是一座砖椁石板顶的夫妻合葬双穴墓。据右穴(妻室)出土的墓志,可知墓主人系南宋赵伯澐妻李氏,李氏卒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何奥之原”。遗憾的是,右穴早年遭盗,棺木已朽蚀大半,除墓志外无其他随葬品。但是,左穴(男穴)保存完好,棺木朱红髹漆,宛如新造。据1993年编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墓主人赵伯澐系宋太祖七世孙,两宋之交其父赵子英始徙居台州黄岩县,遂为邑人。赵伯澐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赠通议大夫,同年与李氏合葬。族谱所载与地下出土的南宋墓志高度吻合,甚至连李氏的生、卒、葬的年月日都一字不差。据当地人说,1947年,温岭族人还有前来这边上坟的。这里曾经是座气派的大墓,墓前有牌坊,此由“大坟岗”的土名可知。1949年后,墓地逐渐湮没无闻,如今,地表已无任何遗迹。

幸运的是,800年来,这块安息地从未被打扰,这有赖于南宋人以防腐为追求的“深埋而密闭”的葬制。放进棺木后,在棺木与墓壁之间的少许空隙处,填进去松香、糯米汁、三合土,整体“浇灌”,石板压顶,从而保障了棺木的干燥和封闭性。近年发现的浙江南宋棺木,完好保存至今的,有武义的徐渭礼墓、余姚的史嵩之墓,但都被盗掘过,这令赵伯澐墓尤显珍贵。之后,抢救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

随葬衣物形制丰富题材多样堪称“宋服之冠”

确定墓主人身份后,考虑到出土文物安保、发掘现场不具备所需的冷柜等硬件设备,专家决定连夜将棺木运至距离工地现场约30公里外的黄岩博物馆。郑嘉励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鉴于江南多雨、地下水位较高,担心会有大量的地下水透过棺木的木纹肌理渗入棺内。“表面上看,棺木宛若新造,其实,内部可能早已进水多年,棺内的一切已十分脆弱,如将尸体浸泡在水中运输,稍有颠簸,有机质文物将瞬刻瓦解化为乌有。”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棺木保存良好,依然有密封性,应该不会渗水,但在郑嘉励等专家的坚持下最后用电钻在棺木下钻孔,结果,棺内的积水一泻而出。“万幸,当时我们事先防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回想当初,郑嘉励仍心有余悸。随后,他仍叮嘱司机和押车人员务必平稳行驶、切忌颠簸,以免扰乱棺内的文物。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文物安全抵达黄岩博物馆。

“墓主人静躺棺中,穿戴整齐,骨骼完整,须发尚存……我们将墓主人整体抬出来,置入冰柜。”郑嘉励的日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5月6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的带领下,开棺清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打开棺木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非常兴奋。我们似乎打开了一位世族老先生品位高雅的衣柜,墓主将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带进去了。”周旸说,墓中丝绸文物服饰形制丰富,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其中衣的形制最为多样,有圆领衫、对襟衫、交领衫、抹胸等。裤亦有合裆裤、开裆裤、胫衣、裙裤等。饰品有帽、腰带、随葬玉器上的丝质编织带等。同时,织物品种齐备,其丝绸服饰原料包括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绢是常见的平纹素织丝织物,此次出土量最多,多用于制作衫、袍及衬料,亦用于制作袜、裤、鞋等。

2016年5月6日到25日,专家们在黄岩博物馆完成陪葬服饰的提取、清洗、平整、干燥和包装后,共得58件完整丝绸服饰,应为赵伯澐日常穿着。“此次,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服饰形制丰富、纹饰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价值,在丝绸考古界堪称‘宋服之冠’。”赵丰表示。

保护丝绸文物就是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比赛,也是科技手段大显身手的展示。

2016年6月28日,黄岩区博物馆将赵伯澐墓出土的尸体连同尸身服饰整体饱水保存于冷柜中运至中国丝绸博物馆,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应急保护。运回丝博馆后,先对尸体进行消毒。随后,通过三维扫描、CR扫描等步骤,获取尸身服饰的三维图像,结果发现老先生的骨骼保存完好,身高在1米7左右。同时,专家们还为老先生提供了一个隆重的场合:天眼室———在实验室上部布置24台摄像机,全方位、无死角、可回溯地把所有揭展过程记录下来。这次是首次复原,也是国内第一次利用天眼做室内考古,也是第一次把古人身上穿的衣服用三维形象记录下来。

随后,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室内考古中,专家又从尸身上获得一批衣服———赵老先生入葬时,穿了8件衣服,8条裤子,1双鞋子,1双袜子,1块手帕,1串手串。最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清理出19件完整的尸身服饰,加上58件平时穿的丝绸服饰,共计77件完整的丝绸服饰。“如此系统的南宋男性 (文官) 服饰整套出土,在浙江尚属首例,在全国也少有先例。”赵丰馆长表示,该墓出土丝绸文物堪称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自南宋始,中国的社会、经济、丝绸生产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盛,该墓出土丝绸文物可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提供新的实证。

据悉,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展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展出至9月3日。

(本报杭州5月19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