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人生目标,健康益处多多

2017-05-21信息快讯网

 

拥有人生目标,健康益处多多-信息快讯网

 

拥有人生目标,健康益处多多-信息快讯网

 

拥有人生目标,健康益处多多-信息快讯网

■方陵生 编译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几乎可以承受一切。”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然确定了“人生目标”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有着强烈生活目标的人不但可以活得更长、幸福感更强,发生中风和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更低。坚定的人生目标还能帮助瘾君子摆脱成瘾行为,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要是制药公司能够开发出这种治病良方,一定能大赚一笔。但我们何不自己去开发这种良方呢?

作为人类,我们坚信生存的意义不只限于眼下。生命有开始也有结束,这没错,但生命存在有着更大的意义。问题是,明白这些并不能让我们回避一个严酷的现实:相对于宇宙而言,我们只是转瞬即逝的短暂过客,只是随机聚合在一起的能量和物质而已。终有一天,我们都将化为尘埃。

生命最终会结束,但并不能阻止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寻求生命的意义。有的人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生命的意义,有的人通过对事业、金钱或家庭幸福的追求寻找生命的意义,当然也有一些人面对人生苦短的现实悲观失望,逃避现实。但所有人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人生目标”。

最早提出人生目标对健康影响观点的,是美国一位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这位弗兰克医生曾4次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但最终幸存了下来。他在这段经历中发现,难友中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活下来。他在之后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感觉人生没意思、生活没有目标的人,通常会悲观失望。没有人生目标的信念支持他坚持下去,很快就会丧失活下去的信心。”

二次大战结束后,弗兰克致力于探索积极的人生目标对人的影响以及所起的作用,并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

增强幸福感

如今,研究人员将人生目标定义为生活中的一种方向感或使命感,围绕个人核心价值所设立的一种长期目标。有了这种人生目标,就能更好地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人生目标是人生幸福的一种更广泛的主观衡量标准 (见链接:如何测量你的人生目标)。

过去20年里,人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此,联合国在2012年首次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之后,每年都会发布“世界幸福报告”。

对幸福感的评估可以反映出一些广泛的社会问题,如不平等现象等,但在个体层面上对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是否拥有人生目标,对健康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当然,要分清这种对健康的有利影响是由于目标本身,还是因为有生活目标的人更多参加锻炼、饮食更均衡合理,可能比较困难。

但是,过去10年里的许多研究揭示,人生目标确实可以带来许多健康益处,例如,酗酒者在戒酒过程中,有生活目标者6个月后酗酒不良习惯复发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另外,有较强生活目的性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产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也要低得多。美国密歇根大学公众健康研究员、《人生的目标》 一书的作者维克多·施特雷克表示,即使考虑到年龄、种族、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等因素,这些研究发现的结论仍然成立。

在对美国7000名中年人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即使是人生目标意识的些微提升,也将导致未来14年中死亡风险的明显下降。在一项对9000名英国人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即使是将教育程度、抑郁情绪、吸烟和锻炼这4个因素考虑在内,与目标意识最低的人相比较,目标意识最强的人在今后10年里的死亡风险要低30%。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有较强生活目标的人,心脏病风险降低27%、中风风险降低22%、阿尔兹海默症风险降低一半。

施特雷克指出,生活目标未能被列为公众健康的首要问题,是因为有时这是一种模糊甚至转瞬即逝的短暂感觉。“如果它是一种身体上的问题,或是一种新的药物,或某种基因,就会有很多投资投入开展这类研究。”

获取健康红利

2007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发现,富裕国家的人通常对自己的幸福感评分更高,但贫穷国家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大石繁宏对盖洛普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里,人们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可以专注去做,他表示:“他们的目标也许很明确:要生存下去。而在富裕国家里,人们有很多潜在选择,很难辨明自己具体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大石教授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有更多的人生目标意识。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例如,有宗教信仰的人心脏病和中风的预测风险都更低,但许多不信教的人也有很高的人生目标意识。弗吉尼亚大学的萨曼莎·海因策尔曼认为:“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目标的人生真的能改善人们的健康吗? 部分原因也许是因为,如果有了更强的人生目标意识,人们通常会有意识地关注和保持身体的健康。但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蒂尔·科尔认为,这里面也许有更多的影响因素。“长寿者应该还有生物学上的一些深层原因。”他说。科尔花了多年时间研究发现,一些负面体验,如孤独和压力,会导致更多炎症基因表达,增加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和癌症风险。

科尔在2013年一项研究中集中调查了两种类型的幸福感:享受愉悦和回报的幸福感,和超越个人满足感达成某种目标的幸福感。他让被测试者写下他们在最近一周内的幸福感和健康状态,来对这两种幸福感进行评价。比如对享受愉悦和有人生目标的幸福感出现的频率进行评估。虽然这两者评分结果互有关联,其中一项得分较高,另一项得分也会相应高一些,并且都与较低水平的抑郁水平相关,同时对于基因表达也有积极影响。

但是,享受型幸福感评估分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炎症基因表达率,较低的抵抗疾病抗体的基因表达率,这种基因表达模式也出现在一些孤独和抑郁的人群中。而那些因有人生目标而感觉幸福的人中,情况正好相反。“享乐型的幸福感和有人生目标的幸福感同样令人感到快乐幸福,但两者产生的生理学影响却明显不同。”

科尔猜测,有人生目标的幸福感可降低神经系统对突然发生危险的反应,这种对危险的反应会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以及肾上腺素分泌激增。压力应对系统的过激反应,就像长期压力一样,会产生有害的炎症。“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思、少虑、少愁、少紧张’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里面的道理可能与大脑中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的区域有关,当人们集中于某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时,这部分大脑区域就会被激活,科尔在研究中还发现,这部分大脑较为活跃的人的基因表达模式与有方向目标感的人的基因表达模式相类似,注意力集中于某些积极向上或超越个人价值的更重要的事情,更有可能激活这个“腹侧纹状体”大脑

部位,同时抑制促使产生压力反应的大脑杏仁核区域。另一项研究也显示,人生目标评估分较高者,大脑杏仁核活跃程度较低。

有研究表明,有目标幸福感的人在增强大脑腹侧纹状体活动的同时,也降低了压力荷尔蒙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科尔说:“让人更在意、更注重的东西能够压制恐惧感。”

有目标的生活对生物学机制产生影响的另一种理论是端粒保护说。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可保护DNA免受损伤,但端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压力而渐渐缩短。一项实验发现通过冥想减轻压力可保护端粒。但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好处可归结到目标意识带来的变化,而不是冥想的直接结果,人们的目标意识越强烈,保护端粒的端粒酶就越多。

基于以上这些发现,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公众政策可优先考虑人生目标,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来评估幸福值的传统做法。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迈克尔·斯蒂格表示,有目标、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可减少早夭死亡率,提升国民总体健康水平,降低医疗开支。

有人生目标的人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研究发现,有较高层次目标追求的人,在处于逆境时较少出现沮丧和压抑情绪。这是很有道理的,有强烈使命感的人知道,要达成既定目标,必须要能与周围其他人融洽相处,合作共进。他说:“无论你的目标主要是否帮助他人,达成人生目标很少有完全不与他人产生交集的。”

如果你本身已有了明确的方向,这就更好了。但缺乏人生目标的人如何促使产生这种目标意识呢? 可有多种不同的策略。正如端粒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冥想有一定的效果。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善意行为强化有目标的幸福感。另外,科尔的研究还发现,努力做一些并非必要的事情也可能有所助益,例如,爬山活动也可以促进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动。

为确定或强化你的目标意识,斯蒂格建议可以先一点一点做起,例如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或更重视人际关系等等。斯蒂格建议在家庭、工作、人际交往和个人提升这四个方面各建立一个不同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目标重心可能会转移,目标本身也可能会有所变化。

开发治病“药丸”

斯蒂格开发了一种他希望可以起到人生目标“药丸”作用的软件,用户可以用它对自己进行评估,也可以用来引导自己的日常行为。目前一些公司正在试用这一软件,以帮助他们的雇员产生更明确的目标意识,促进和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些针对抑郁症人群的治疗方案,用以提高他们的人生目标意识和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德洛丽丝·加拉格尔-汤普森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可促进患者对人生意义的认同感。她鼓励患者思考要给自己的儿孙们留下些什么,又如何为子孙辈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人生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生活中的变化此消彼长。例如,许多人在退休后会觉得一下子失去了人生目标,但也有一些人通过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人和保持社会交往重新获得生活的动力。

另外,正如科尔所发现的那样,有目标的人生总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不管你是20岁还是70岁。他说:“有证据表明,无论何时,只要找到了某种生活目标,总会有所裨益。”换句话说,追求活着的意义,无论从何时开始,都不会太晚。

相关链接

如何测量你的人生目标

为确定人生目标如何对健康与长寿产生影响,首先要对它进行测量。为此,许多研究人员利用借鉴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瑞芙开发的一套检测标准:心理幸福感量表。

瑞芙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可用以测量幸福感的6个不同方面:自主能力、对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人生目标、自我接纳度。每一项测试中,被测试者根据一些测试题进行自我评估,评估标准从“极度不赞同”到“极度赞同”分为7个等级。这种类型的评分标准通常是用来测量国民幸福感的。

在将这套评估标准用于目标测量时,测试题通常包括的内容有“我对人生目标的满意度超过挫折感”等。

较高的测试得分是建立在对于人生目标积极态度测试题的“极度赞同”,以及对消极人生态度测试题的“极度不赞同”基础上的。代表积极态度的题目包括“一些人在生活中毫无目标,浑浑噩噩虚度一生,但我不是这样的人”等,代表消极态度的题目 包括“我过一天算一天,从来不考虑未来如何”等。

得分25以下的人人生目标值过低;得分75分以上的人生活有目标、有方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都很有意义。有较强目标意识之人的信念是:人生有目标,生活才有动力。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