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透的“粉丝经济”

2017-05-29信息快讯网

得益于对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粉丝经济”早已是全社会关注的显学。看似时髦的概念背后,其实是社群经济的具体表达——享有某种共同情感或是价值观维系的群体,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建立联系,进而展开一系列的周边经济行为。在竞技体育的世界里,时代浪潮下诞生的偶像自然就成了那个中心点。然而在偶像的身上,究竟是哪种情感或是价值观缔结了规模庞大的社群,却似乎永远是一个谜。

中国体坛当下诸多偶像中,张继科或许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个。有人钟爱其血性、叛逆的作风,有人为他的外表着迷,甚至混不吝的气质都能成为“迷妹”们疯狂的理由。在许多媒体看来,张继科能在里约奥运会引发4亿条微博的讨论,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国乒之中也再难寻觅到另一个选手能有他这样的明星气质,即便是与张继科成就、地位相近的马龙。套用网络意见领袖罗振宇的另一个时髦概念,就是“魅力人个体”。但在这世界上还能有多少概念能比所谓的“明星气质”更含糊不清?这样的结论其实也不过是根据结果逆向推导的结果而已。

人类的喜好总是瞬息万变,“粉丝经济”的社群间那种基于爱憎的情感维系不仅不可预知,同时也不可强求,更不可复制。换句话说,张继科的“迷弟”“迷妹”们绝对不可能仅仅因为有人与偶像从事同样的行业就对其投以

关注。而外界也很难通过分析张继科的种种特征,寻觅到这一社群间可能存在着的其他喜好。这就是“粉丝经济”与传统竞技项目培养出的体育迷群体之间的本质不同。虽然后者对于球星们的好恶也未必有理性可循的硬性标准,但至少他们的缔结都是建立在对于这项运动的热衷之上,即便原本追捧的偶像离去亦会在同样领域内寻找下一个新偶像。

至于“迷弟”“迷妹”,倘若有一天偶像离开原本的行业,他们就会彻底远去,除非有人真正能爱上这项运动,但这样的转化率之低根本不必怀疑。这就是为何对于体育运动而言,看似蓬勃的“粉丝经济”即便短时带来再多的机遇与商机,至多也只能算得上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