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给不了孩子的经济资本,该用什么来弥补?
如今“寒门出贵子”式的阶级跳跃已经越来越难
财富继承成为了底层上升通道的阻塞
那么
普通家庭父母给不了下一代的经济资本
该用什么来补上?
沟通能力、表达方式、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东西并不与经济资本直接相关,却是一个家庭殊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中产阶级的父母将这样的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站在了较高的起点。而贫寒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不足,孩子习得的能力也少于有钱孩子。
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远、过得更好,就要着眼长远,重视教育——不是那种会考试、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语言能力、逻辑情感、人际交往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文章引自《这三种能力决定孩子未来的阶层, 比钱更重要》
作者:吴太白,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
传统的“中国式逆袭”,莫过于主人公出身贫寒,凿壁偷光,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然而,这种励志故事慢慢被放进了故纸堆,现实中的逆袭越来越难。
当下,很多研究指出,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出生贫寒的孩子几乎在起跑线就遥遥落后于同龄人。甚至有研究指出,富人孩子的收入会比穷人孩子的高出近两倍,而财富继承是主要影响因素。
想想似乎是这样。富孩子继承一套北京四环内的房子,也许就是穷孩子一辈子也挣不到的天文数字。然而,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富孩子没有继承房产,他会穷困潦倒么?假如一百万从天而降,掉在穷孩子面前,他能就此咸鱼翻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么?
这两个问题直指一个核心:贫困或富裕的再生产,难道仅仅关乎钱多钱少?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的研究显示:在再生产的过程中,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差别不仅体现在财富积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逻辑和方式。
钱不是唯一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访谈,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一书中阐述了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状况。
两种家庭养孩子方式不同
贫穷人家的父母每天疲于奔命,既没有时间亲自管教孩子,也没有钱送孩子到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放学后,孩子们就自娱自乐了,俗称“放羊式教育”。
有钱人的家庭则不一样,要么是高学历的全职母亲花大量时间陪伴和指导孩子学习,要么是父母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过着规律的、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课余生活。
两种家庭对语言的运用不同
经济实力固然是很重要的区别,还有其他更微妙的区别可能被我们忽视了。比如,两种家庭对语言的运用不同。贫困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倾向于使用权威性、命令性的语言,要求孩子默默服从自己的指令;而中产父母更乐于与孩子讨论,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在棍棒打骂面前,穷孩子学会了沉默和服从,或者阳奉阴违、暗中抵抗,导致他们逐渐变得寡言、不善沟通。而通过父母的循循善诱,富孩子学会了如何条理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学会了如何动用脑筋说服别人。
两种家庭与权威的交流方式不同
贫困家庭的父母面对“权威”人物时,往往会感到尴尬与不自信。孩子被老师请家长时,多数时候父母只能赔着笑脸,转头便痛骂甚至动手打孩子。而中产父母则与老师有效沟通,相处自然。
两种与权威相处的截然不同的方式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当面对权威唯唯诺诺,背后则抱怨权威颐指气使、狗眼看人低。当孩子从家长身上感受到了对权威的恐惧,以及无可奈何的服从。这种氛围传递了一种消极情绪,于是穷孩子更难学习如何通过交流来说服权威,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而中产父母与权威相处融洽,孩子也会被潜移默化出一种“气场”,不会被权威高高在上的面孔吓到,而是习惯于相对平等地相处。从父母身上,他们能学会如何与权威交流,如何巧妙地向权威提出意见甚至质疑,甚至如何“操纵”权威,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所以拉鲁总结到,除了经济资本以外,还有三件事情会影响到孩子的成就。
“
一是家庭生活的规划,孩子们是被放羊,还是参加到丰富的活动当中;
二是语言的学习运用,是被鼓励有逻辑地表达自己,还是被要求沉默服从;
三是家长与权威的交流,是积极引导孩子与老师的交流,还是回避老师,完全扔给老师管教。
”
两种教育方式并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分。穷孩子可能会有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和较强的自理能力,然而他们却缺乏自信且不善言谈。富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会拥有更为灿烂的未来,然后在高压之下,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十分欠缺。
传递给孩子文化资本,比经济资本更重要
在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受了中产甚至富裕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在言行举止和思维逻辑上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即便突然被剥夺财富,也还拥有口才与才能,这使得他们仍有很大的几率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现在都流行“裸捐”,并不准备把大量的财富留给子女,似乎也不担心子女的未来——因为已经为子女留下了举止、学识、人脉等巨大的文化资本。这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却能真正保证子女后半辈子的无虞。
那普通人家甚至穷人家能做什么呢?说来说去,文化资本似乎还是得靠经济资本来支撑。难道作父母的愿意每天棍棒打骂孩子?难道父母不知道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能力?可是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谋生了,所有的好脾气都被粗糙的生活磨掉了,该怎么办?
诚然,经济资本的掣肘让人头疼。但是,文化资本并不是完全脱胎于经济资本的。很多富二代并没有学会怎么做一个优秀的人。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如果能从眼前糊口的压力中稍微抬起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在为孩子做长远投资。
其实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对自己的再教育——让自己学会了解规则,与权威进行顺畅的沟通,而不是背后腹诽、消极抵抗。让自己有逻辑有条理地跟家人交流,而不是粗暴的责骂。让自己给孩子设计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课余活动,而不是单纯放羊。这些事情,不管有钱没钱,都是可以逼迫自己做到的。
社会的上升通道也许是越来越窄,我们与富豪之间的鸿沟也许是越来越大。即便如此,这不是自暴自弃,麻木生活,顺便推卸责任的借口。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远、过得更好,就要着眼长远,重视教育——不是那种会考试、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语言能力、逻辑情感、人际交往等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毕竟,这才是能让子子孙孙无穷匮的保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