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振兴实体经济“50条”

2017-06-01信息快讯网

 

上海发布振兴实体经济“50条”-信息快讯网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讯 (首席记者张懿)上海昨天公布《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这个振兴实体经济的50条措施,将从五方面入手,大幅提升上海实体经济的能级。《意见》提出,到2020年,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0%以上,上海要成为全国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相关人士表示,和上海以往发布的同类政策相比,新制定的“50条”更突出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更注重跨部门、跨地区统筹协调,更关注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这是《意见》开篇第一句话。无论是自贸试验区、全球科创中心,还是“四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贯彻落实这些重大战略任务和发展愿景,都要以提升实体经济能级为基础。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正是基于过去几年上海对实体经济地位和状况的深入思考,不断梳理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实体经济等问题,才有了如今的“50条”。

根据文件,上海意图着力振兴的实体经济,不仅指先进制造业,也包括以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甚至涵盖现代农业;不仅有传统产业,也包括“四新经济”。“50条”列举了2020年上海发展实体经济的三个主要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要超过20%,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3左右。据了解,截至去年,这三个指标大致为15%、26%、59%。

“50条”从五方面着手制定,分别是“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构建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引导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这些举措对过往分散在各文件中的政策作了系统梳理,对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政策突破等作了聚焦,体现了上海振兴实体经济的新作为、新思路。

在“50条”中,有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内容。比如,《意见》提出上海要形成一批“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若干百亿级产业投资基金”;将加强市区两级对于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同;将加强创新供给,“形成一批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百强标杆企业”。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意见》提出,“最大限度缩减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监管模式”,“全面形成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深化市与区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从而在财政体制上调动各区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不断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

本报评论员

上海市政府昨天公布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这是上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实践,对上海“四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放眼全球,美国提出“再工业化”,英国强调“重新工业化”,德国“工业4.0”已然在路上。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以“王者归来”的气势主宰

着大国经济角逐场。环顾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落实国家战略、体现示范引领,必须防止资源、资金、资产脱实转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更好服务全国经济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经济转型升级为途径,以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以引进和培育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从短期来看,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从中长期看,要加快产业高端、智能、创新、绿色发展。

如果说,光明、恒源祥、永久、英雄、红双喜等品牌记录着已有的辉煌,那么,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隐形冠军、千亿级的产业集群等愿景则绘出了城市的未来。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上海实体经济一定能迈入“颜值”更高、“气质”更佳的发展阶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