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条”求解实体经济“函数题”

2017-06-01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昨天,上海振兴实体经济的“50条”正式公布。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将其化为一道函数题。他说,“输入项”是两个“四”———上海产业经济结构由国企、民企、央企、外企“四分天下”,上海未来发展受土地、人口、环保、安全“四块天花板”约束;而最终会“输出”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能否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找到新动能和新突破。

有人说,“50条”是上海多年来为振兴实体经济发布的最系统、最全面的政策措施。而上述“求解函数”的思路,有助于外界看清该文件的思维脉络和着力方向。

解法一更重视创新

根据昨天发布会的分析,“50条”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对于实体经济的核心推动作用。

上海未来将重点发展哪些产业?“50条”中作出了大量列举,被提及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信息产业,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虚拟

现实和增强现实)、微机电系统、卫星导航、增材制造(3D打印)等“四新经济”。这些行业全都位于目前技术创新的热点和风口。此外,对一些更多体现科技前瞻性、基础性地位的项目,上海也决意加大推进力度,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

实体经济一直被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战场”。而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就必须集聚创新要素,破解制度瓶颈,推动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此次发布的“50条”实际上融入了科创中心建设的许多重点任务和项目。市科委副主任干频说,上海将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大研发转化功能型平台的建设力度,同时想方设法促进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能力。

解法二更强调普惠

在“50条”中,“普惠”以及近似思维反复出现。这的确代表了上海提振实体经济政策的一个落脚点。

比如,文件中的第28条提出,“建设全市企业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制企业精准服务体系”。第30条说,“加大普惠性政策力度,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

制度性障碍”。此外,据市科委介绍,上海下一步科技投入的方式将从以项目投入为主逐渐转向推动功能型平台建设,因为后者可以通过辐射让全行业普遍受益。

“普惠”的本质,就是政府减少对单一企业的扶持,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服务和环境上。由于上海经济结构的特点,振兴实体经济,必须淡化政府在项目筛选中的作用,营造更好的创新和营商环境,从而全面激发国企、民企、外企的活力。

基于这样的思路,“50条”中实际上有更多未直接出现“普惠”二字、但仍充分体现“普惠”思路的措施,比如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实体经济产业和研发领域,强调在负面清单之外各类市场主体可以依法平等进入,明确将推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放利用等。实际上,“50条”中超过1/3的内容都事关如何改善政府服务、打造普惠的营商环境。

解法三更突出统筹

未来,上海实体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体现统筹协同的特点。

“统筹”首先指区域统筹:在布局上,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市郊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分工上,市级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的统筹,区级

层面加强项目准入统筹。此外,“50条”还明确提出,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中,不同区域将根据自身特点,承担不同职责,形成“跨区域转化的市级协调机制”。据透露,将来,围绕某个重大实体经济项目在哪里落地,市级层面或许将发挥更具体、更有力的协调作用。

“统筹”也指资源的统筹,特别是引导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特别是土地资源。土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由于上海确立了建设用地负增长的长期目标,土地也相应地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50条”中关于土地统筹的内容相当丰富,目标就是将资源的约束转化为引导产业升级、倒逼产业转型的正面力量。陈鸣波说,通过统筹,低效产出的园区,其土地资源可望被盘活:“好的先进制造业项目不用担心没有土地。”市规土局副局长岑福康说,上海将会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用地。而且,根据“50条”,将通过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手段,加快土地流转,降低企业用地成本。

此外,为加强金融资源的统筹,避免“脱实向虚”,“50条”提出,上海会大力促进“产融结合”,组建若干个百亿级的产业投资基金,并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多种形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