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推荐】他似乎就是为东京审判而生

2017-06-19信息快讯网

【新阅读·推荐】他似乎就是为东京审判而生-信息快讯网

 

《另一个纽伦堡:东京审判未曾述说的故事》

 

[美]阿诺德·C·布拉克曼著

 

梅小侃余燕明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程兆奇

去年初冬参加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制作的纪录片《东京审判》的审片会,当荧幕出现科林·F·布赖恩(Col-in F.Brien)在东京法庭解开上衣,袒露脖颈,讲述自己被斩首却幸而未死的经历时,不由想起多年前在本书日文版 (日文版名稍稍简化,为“東京裁判---もぅ一つの二コルンべルク”)中也曾看到过的这一幕。作者阿诺德·C ·布拉克曼 (Arnold C.BracKman) 在叙述了一组这类事件时说的一句话,至今在我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这类证词呈堂时,一些被告会摘下耳机。有的低下头,有的闭上眼,他们不愿或不能听到这些最恶劣的事情。展现在东京法庭上的场景就像希罗尼穆斯·博希(Hi-eronymus Bosch)在《堕入地狱》(The Descentinto Hell)中描绘的恐怖画面。”布拉克曼之所以坚持要写出此书,根本的动机就是痛感不能遗忘的“罪孽”正在被遗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西方著述在谈到为什么要写作或讨论东京审判时,异口同声,都说东京审判受到了有意无意的遗忘。但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在中国几乎被人完全淡忘不同,布拉克曼等认为的“遗忘”,既是指与纽伦堡审判的大量著述形成的鲜明反差,更是指东京审判的正面意义受到了质疑。因为从早期印度法官拉达宾诺德·帕尔(Radhabinod Pal) 的“异议书”,到稍后理查德·H·迈尼尔(Richard H.Minear)的《胜者的正义》(Victor’s Justice: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都是有影响的著作。有“影响”而仍不免被认为“遗忘”,是因为它们虽然在讨论东京审判,但结论甚至目的却是否定东京审判。所以就“罪孽”而言,它们是比一般遗忘走得更远的遗忘。

本书从构想到成书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漫长岁月。在东京审判的相关书籍中,大概没有哪一本像本书下过那么大的功夫。布拉克曼二十三岁被合众国际社派往东京报道东京审判,从那时起,他即有“写一本书”的“朦胧的念头”。所以他不仅尽可能多地出席了庭审,还开始收集包括隔日印发的前一日的庭审记录在内的各种文献。以后布拉克曼转任东南亚等地,各种新任务纷至沓来,但为东京审判写书的想法始终没有被放弃。

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到美国后,布拉克曼遍访档案馆、图书馆、高校等公私收藏机构,查阅了用“巨大”来形容也毫不夸张的大量文献,在当今世界,在东京审判这一领域,大概没有哪位的阅读量超得过布拉克曼。为撰写本书,三十余年中,他还采访了东京审判的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与不少法律界人士及法学教授有过交流和讨论。作为一个记者,跟踪一个主题如此之久,即使不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十分罕见。采访东京审判是布拉克曼平生最早的工作,本书是他的绝笔,完成不久,他就去世了。东京审判是名副其实的贯穿他一生的工作,不能不让人感到他似乎就是为了东京审判而生的。

再说一句。没有精准的传递,域外佳作成不了本国佳作。本书译者梅小侃女士曾在北大与美国求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无论在专业上,还是语言上,对本书的翻译应付裕如自然不在话下。但我相信这本西文世界的东京审判名著在中文世界定将同获好评还有其他理由,这个理由是:译者作为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的后人,与原著者布拉克曼会有普通译手难有的神会,使原著的情感与精神得以流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