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生补习成“疯”10个小学生有7人参加校外学习
前不久,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杀引发了全台对补教狼师的控诉,同时也让补习班的话题再度受到舆论关注。
招牌林立的补习一条街,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讲课眉飞色舞的补习名师……在台湾人的记忆中,补习班是从童年时代开始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伙伴”。从小忙补习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色。
位于台北车站附近的南阳街俗称“补习一条街”,那里的建筑外挂着各种关于补习的广告招牌。
小学生补习投入大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时,国小(台湾对小学的称呼)二年级的林咏盛都会在校门口等待爸爸。不过,爸爸没有带他回家,而是直接带他来到补习班,之后一直忙到7点多才回家。语文、数学、英语,一门课都不会少。
林咏盛的情况不是个例。根据台湾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学年台湾小学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参加校外学习活动,学生校外学习支出总额为601.1亿元(新台币,下同),平均每人花费约6万元。例如国小课后的英语补习班,一学期花费就在7万元到14万元之间。
进一步以公私立学校区分,台湾公立学校学生在校外参加补习班、课后辅导的比例高于私立学校学生,金额达465.8亿元。同时,私立小学学生的校外学习支出则以文艺体育类为主,约12.1亿元,占私校学生校外学习支出54%。但总体而言,小学生参与补习仍以学业为主,其花费金额约是文艺和体育项目的2.2倍。
从补习渠道来看,国小生校外辅导仍以补习班为主,费用约564亿元,用在家教的费用约36.4亿元。
台湾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招牌。
为上私校天天恶补
为何刚上小学补习就那么多?为什么私立小学的学生会更有机会接触文艺和体育类的辅导,而不仅仅是参加学科补习班?台湾教师工会总联合会理事长张旭政表示,高补习率与家长希望孩子能顺利上私立中学的风气有关。
张旭政说,由于台湾12年的基础教育制度紊乱,导致很多家长一窝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属国中(初中)部,这样可以不用通过中考,一路往上读到高中毕业。因此,很多小学生被迫补习,为的是考上私中。
许多家长表示,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补,互相比较下,大家难免都会焦虑、紧张,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儿子就读国小二年级的刘姓家长说,原本只想让孩子学习音乐、美术等才艺,但孩子的多数同学都有补习或请家教,有人每周上5天家教班、或有人从小一起在全英语辅导班上课,当学科成绩一出来,同学间也会产生竞争心态及焦虑感。“不补行吗?”
不过,也有家长安排孩子补习主要是为了解决托管问题。台湾的劳工处于高工时环境,多数家长没有办法准时下班去接孩子。因此上课后的托管班(台湾称为“安亲班”)有助于解决家长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负担。
补教业成为“摇钱树”
尽管台湾人从国小开始就要接触补习,但台湾的补习并不仅限于国小阶段。从国中到高中到大学,直到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国企招聘、资格证书考试等等,都有对应的补习班。甚至连美容、按摩、算命等,也都有补习班。
在台北,最出名的补习班集中在台北火车站附近的南阳街,整条街都挂着补习班的广告牌,或者街边的招牌上会有补习名师的照片,并附上他的宣言口号。从街头路过,你也会经常看到有人发传单,传单上列着某某补习班谁谁谁又考上哪所名校,以彰显该补习班教学水平高。
台湾的补习班如此发达,是有历史原因的。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大学联考制度,录取率很低,能通过者寥寥无几。为了防止大学联考成绩不理想,一些专门针对升学恶补的补习班应运而生,补习风气也愈演愈浓。
发展到后来,到2002年,台湾开始实行多元入学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课,特长生和艺术类学生照样可以考大学,但是根深蒂固的“名校情节”和“升学至上”在社会上仍有一定的市场。
台湾作家廖信忠在《我们台湾这些年》里曾提到,早在20多年前(1996年),台湾的补习风气就很盛行。在南阳街的大楼里,各种补习班坐落于内。这些补习班有的能装下三四百人,因而需要多台电视来方便后排同学观看老师的板书。
之所以补习班能有那么多学生追捧,廖信忠认为,原因在于他们都有所谓的“名师”。这些名师不管学术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说会道。因为可能学生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在名师们手上就会化繁为简,清晰易懂。如教数学的名师一般都会掌握口诀、速算方法等等。同时,他们也在讲课的同时也会讲笑话、说段子,让课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