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上海的“工业气质”

2017-06-22信息快讯网

 

重新审视上海的“工业气质”-信息快讯网

GE公司生产的飞机发动机-傅国林摄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如今或许有不少年轻人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上海的“工业气质”,倾向于用金融、商贸等标签来定义上海。但在一些产业领袖看来,实体经济依然是上海经济重要的根基,是未来城市竞争力、创造力与吸引力之源。近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国内外媒体探访上海实体经济,向外界展现了一个迥异于新天地和陆家嘴的上海。

在通用电气(GE)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总部,GE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说,过去一到两年,整个GE公司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核心就是转向实业———一方面,剥离了数千亿美元金融资产,从房产、保险、商业贷款等业务中抽身;另一方面,通过并购等做大能源业务,并且发力工业互联网。在GE看来,制造业代表着未来,而且高端制造业的利润率完全可以高于金融。

如果GE发力高端制造是一种“回归”,那么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坚守”。这家本土公司在创立时勇敢地闯入了被两三家海外公司垄断的光刻机市场,在国家持续支持下,通过十多年努力,投入数十亿元研发经费,终于成为高端装备产业举足轻重的力量。上微产品总监周畅说,目前该公司提供的封装光刻机已占据80%的国内市场和1/3的全球市场;在高端平板显示装备领域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开始赢得客户认可。

GE、上微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视,顺应了大趋势。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国家反复重申要振兴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三周前,上海出台巩固提升实体经济的“50条意见”,在国内各省市中率先就此作出全面部署。

当实体经济日益成为上海发展的核心关切时,对GE和上微的采访不仅证明了实体经济的价值,更凸显出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

以GE中国为例,之所以选择上海大力投入,既是因为本地政府的运作高效、且人才资源充沛,还考虑到上海制造业基础雄厚,同时在互联网领域也拥有极强实力。由于GE的中国策略越来越强调本土研发、本土制造、本土运营,同时希望和中国本土公司一起携手拓展“一带一路”机会,因而,上海的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是GE实现未来蓝图的重要依靠。

对上微来说,一台大衣柜大小的光刻机之所以能售出上亿元天价,就是因为它挑战的是制造业的最高精度和最高难度,是机械、光学、电子、软件等多领域顶尖技术的集成。哪怕上海的人员和居住成本不断上升,考虑到综合性产业优势,发展国产光刻机最适合的地方还是上海。

制造业是一个讲究底蕴的行业,或许这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积累,但优势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被轻易复制。过去1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工商业都是上海重要的底色。上海完全有能力把握住实体经济的新机遇,拓展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