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评价标尺的误差,才能测出“学”与“教”的优劣

2017-06-23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张鹏

“评价”是学校教学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从教的效果都是依据评价得来。

但是否有教育者做出思考———眼下学校评价学生、教师的标准是否科学? 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看来,如今上海的中小学中,对于教学评价的标准本身存在误差,这种误差范围甚至超越了学生之间分数的差异,这种情况下,所谓“分分计较”的评价结果是否还有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两年前,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开始了有关教学评价科学性的探索。他积累全校学生5年的成绩,计算出学生各科成绩浮动的区间。此后,但凡考试成绩在区间之内,教师教学水平即为达标。这样一来,教师不再过度关注班级成绩一两分的差异、年级一两名的排名,而是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从而正确看待成绩,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标尺,存在着误差

时下,上海对于中小学学业成绩评价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绝对评价,即用学生考试的分数值来判断学习效果,有百分制或150分制、或名次、或标准分等;二是相对评价,常以学业成绩变化为依据。

张人利说,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弊端。比如,绝对评价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学校生源基础的差异,此外,针对教师的绝对教学评价意义并不大,它只反映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映不出教师的教学水平;相比之下,相对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进步,但值得思考的是,每个层次提高的难易程度不同。“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是班级第一了,怎样来评价他的进步呢?”张人利说,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班级倒数的一些孩子,更容易显示出进步来。

从教育学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学校使用的测量方式都是间接测量,而非直接测量方式。“教师出的试卷,也是用抽样的方式,将知识点根据教学经验或者价值取向抽出试题组成了考卷,这种测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实际上存在较大的误差。”按照张人利的说法,就拿现在各个区的中考成绩来看,竞争激烈的程度不亚于用小数点后一位、二位来测量。“殊不知,或许评价标尺本身的误差都不止一两分,如果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来判断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恐怕不能服众。”

此外,用原本就存在误差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并不科学。

换一把评价尺子,取代“分分计较”

怎样才能科学评价? 从去年起,静教院附校开始推广教学“常模带”评价方法。这是指,在学校师资和学生学业基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年学生学业成绩及变化范围区间为依据建立的教学常模区间。

张人利设想,将学校过去5年的学生历次考试成绩转换为“标准分”,绘制出该年级学生各科成绩的区间。“如果考试成绩在这个区间之内,说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他说,如果超出区间之上,可以总结经验,为什么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如果成绩在区间之下,则要总结反思,找出原因。

教学“常模带”的建立与使用,方便教师进行自主评价,并通过教研组“基于数据、分析数据、改进行为”的主题研修,寻找教学中需改进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

评价方式改革带动师生进步

“常模带”评价方式虽然试行的时间不长,令张人利意外的是,教师的焦虑情绪缓解了不少。教师从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转移到投入教学实践中来,反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兴趣、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刚刚入职静教院附校的化学教师小陆教学思路活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从教第一学期的化学成绩却令她很失落———成绩排在年级的末位。为此,他忐忑不安地问教导主任:“我带的班级这次化学没考好,校长会不会找我谈话?”教导主任打开化学“常模带”后显示,陆老师执鞭的班级化学成绩在“常模带”内,属于正常范围。小陆老师豁然开朗。

此外,新评价方式的使用还让不少教师创新班级教学方式。一次考试过后,顾老师带教的班级成绩远超出“常模带”区间范围。张人利了解到,原来,顾老师在布置作业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按照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基础较弱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基础知识部分的作业就好。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将布置“荣誉作业”,即积累日常作业的质量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才能换取荣誉作业。顾老师的这一举措,很好地应用了心理学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明白荣誉作业不是轻易能得到的,得到后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这一份作业,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证明。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