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篇急诊日志炼就宁波“网红”医生

2017-07-12信息快讯网

 

150多篇急诊日志炼就宁波“网红”医生-信息快讯网

“网红”医生宗建平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通讯员 刘海波

“最近身边的人都说我是‘网红’医生,其实我只是一名从医30多年的老医生,我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希望能对年轻的医生起到借鉴作用,让他们少走弯路,如果能让大众学到一些医疗知识当然更好。”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记者见到了近日被称为“网红”医生的宗建平,他平静地说,“前几天,当我知道自己被评为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时,感到很意外,医生为百姓介绍医学常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记录惊心动魄的瞬间,充满对生命的敬畏

59岁的宗建平是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他在急诊科坚守了20多年,经历过太多的惊心动魄、起死回生、牵肠挂肚乃至扼腕叹息的场景。从2014年初开始,宗建平在微信日志中,把急诊临床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大众作科普。没想到,日志在公众号上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追捧。2016年,宗建平将自己亲身经历的150余个真实病例整理成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 《急诊医师值班日志》 一书,一经问世便再次“吸粉”无数。

《急诊医师值班日志》 第一篇 《最后一个夜班》,记录了宗建平2013年大年初一值夜班的经历。他写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又是最后一个夜班 (按照医院的规定我已到‘大龄’,不该值夜班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但却真的放不下,或许成为‘职业病’了,突然又那么留恋夜班。在这个冷清、寂寞的大年初一的夜晚,在我的最后一个夜班,我就被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受吞噬着,任由30年的记忆翻滚,直到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一看手表是刚接班不到20分钟,急诊室来了一个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带着做好最后一个夜班的冲动,迅速冲向急诊抢救室。”

那天晚上,宗建平接待了两个病人。一个是61岁的老者,当天洗完澡突感胸闷,还没走出浴室就倒在了地上;另一个是有着8个多月身孕的女子,晚上喝了一点酒,然后就突然感觉到头痛。宗建平一夜忙碌,老人没能救回来,怀孕的女子倒是母子平安。

“从医30多年,那么多生离死别,如果能把我经历的疑难病例都写出來,是不是就能给年轻医生多一点借鉴,让病人少受一点痛苦呢?”宗建平把这两个病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包括缘由、经过、结果、建议……

“把那些在我们专业医务工作者看来很简单的知识讲一遍,比如冬天老人洗澡水温不要太高、浴室要通风、孕妇不能喝酒等。”宗建平说,从此他每周都会写一篇来自急诊室的鲜活故事,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与网友见面。

专业性和可读性缺一不可

“由于所有诊疗过程、化验报告乃至当时的手术方案都是真实的,写的过程就像拍纪录片,必须保证内容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对同行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又必须通俗易懂,这样才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两者之间如何协调最为关键。”宗建平介绍,太复杂的数据不引用,太艰深的概念会换一种说法,具体案例要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出来。

“急诊室,时常是‘鬼哭狼叫’,充满血和泪,最终恰是阳光明媚,充满欢笑,无尽的温暖;有时候看似毫不起眼的小毛病,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多么残酷,让人心寒。例如小腿上一块小小的皮肤红肿,你不会在意,殊不知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警示?”这是 《急诊医师值班日志》 中 《致命的皮肤感染》 一文的一段,强烈的对比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夹层动脉瘤,原本难以解释的医学词汇,宗建平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动脉就像一条自行车轮胎,时间久了,部分老旧了变薄,当这个‘轮胎’压力过高,薄弱部分就会向外凸出,一旦破裂,主动脉内的血液就会迅速外泄,如同汛期的江河决堤,所以有人称之为体内‘炸弹’。”在宗建平笔下,原本枯燥的医学词汇立刻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我觉得老百姓对医疗科普知识知道得太少,人们可以住上千万元的豪宅、开上百万元的豪车,可又有几个人家中会有医学知识方面的书籍? 为什么很多时候病人抱怨,这么简单的病医生却治不好? 很多时候,原因在于一些患者太欠缺医学常识,从而导致了医患之间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医生以及相关机构要更多地向百姓宣传普及医学常识。”宗建平表示,这也是他坚持写日志的另一个缘由,作为一个医生,这是除了给病人看好病之外,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了。

在《急诊医师值班日志》的封面上,宗建平这样写道:生命是河,病痛在左,幸福在右,医生是河上的摆渡人,术为舟、爱做桨,敬畏生命,何惧风雨!

(本报宁波7月11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