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是怎样成为高温标准的?
申城今夏第五个高温日已经诞生。而在未来数日里,高温,将成为这个城市离不开的关键词。事实上,每年夏天,市民都会经历不少高温日。但你是否曾产生过一丝疑问:为什么在气象预报里,会把35℃作为高温的标准线呢?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劳动报记者采访了气象部门,得知原来该标准是经过相关研究才得以制定,而全国总工会、安监总局、卫生部、人保部于2012年联合修订并起草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则首次对“高温天气”作了明确规定,使得“35℃”这一数字从此与职工权益息息相关。
气象标准有研究
为何高温标准是35℃呢?有较真的市民向本报提出了这样一个颇有趣味性的问题,让他们不解的,在诸多温度之中,“35℃”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从而能够成为高温的“门槛”。 别说,面对这一问题,气象专家也感到有些意外。不过,在经过仔细查阅之后,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服务官张瑞怡告诉记者,“35℃”作为高温报告的数据标准,还真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经过了科学的研究才得以确定。
“高温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以一个地区相对于此处常态天气和季节的正常温度来界定的。高温或者热浪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气温只是人体感受外界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气象条件中相对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对体感也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气候存在很大的差异,人群对冷热的耐受力等也存在许多不同。”张瑞怡表示,尽管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对高温做出数值化定义,不然很容易模糊不清。因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竺可桢、张宝、吕炯等中国学者对中国温度开展了较为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了高温概念。随后,一些科学研究也表明,上海盛夏季节的平均日最高气温上限接近或超过35℃,说明35℃气温在上海盛夏属于偏高情况。因此,上海中心气象台根据历史沿袭和气象预报服务需要,以徐家汇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35℃定义为高温日,并通过当地媒体向公众发布高温报告,同时根据气温变化发布高温预警信号。
与职工权益相关
除了气象部门内部对高温有规定之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6月2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首次对“高温天气”作了明确规定。《办法》指出,高温天气就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