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2040”草案:战略留白空间规模17.2平方公里
上海崇明区规划范围图。图片均来源:《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
7月20日,上海崇明区举行《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以下简称“崇明2040”)草案公示新闻通气会。
澎湃新闻记者从通气会现场获悉,“崇明2040”确立了崇明至2040年的发展总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
崇明生态岛。
规划显示,到2040年,崇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为80%左右,城镇人口56万人左右。自然湿地保有率从38%提升到45%,森林覆盖率从22%提升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8平方米提升到20平方米,水面率从9.54%提升到10.3%。
“崇明2040”明确要坚守人口、用地、生态、安全底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厚植生态基础、完善生态资源、提升生态价值,使崇明成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长三角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
优化城市,开发边界
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图
规划指出,要结合“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总体风貌定位,对全域空间进行总体城市设计,未来崇明将逐步形成它独特的风貌景观,综合展现乡土情怀、田园风光和海岛肌理。
其中,优化调整开发边界是举措之一。规划由现行规划157平方公里瘦身至133平方公里,减少15%。扣除河流水面,全区城市开发边界内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6平方公里,开发边界内可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同步由53平方公里压缩至36平方公里,减少32%。原集建区瘦身的区域,现状为优质耕地的,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予以保护;现状已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的,可作为生态林地空间。
规划空间过于集中的陈家镇、城桥镇、长兴镇是城市开发边界瘦身的重点。
规划至2040年,崇明区战略留白空间规模为17.2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空间包括崇明工业园区、城桥东侧、新村冠华产业区块、新河北侧、新河南侧、堡镇滨江、现代农业园、轨道编组站预留区、论坛商务区、上实东滩、振华备用地、橘林小镇、横沙乡等片区。
战略留白规划图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
根据规划,全区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保护文化战略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将堡镇光明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三星镇草棚村历史文化风貌区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环境,科学引导历史遗产的更新与活化利用。
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风西沙湿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公园纳入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保护线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规划也对崇明区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要求。
规划显示,至2040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以符合本土自然环境为原则,在崇明骨干道路周边、环崇明岛道路两侧、乡镇主干道和主要河道两侧及其他宜种植或补植的区域加强种植力度。整体形成“三环四轴五景、多廊多带、多园多点”的林地总体格局。
规划指出,保护及恢复内陆湿地与湖泊河道,至2040年全区河湖水面率达到10.3%左右,新成陆区域按不低于15%控制河湖水面率。
三类生态空间+五源多廊
根据规划,崇明将实施“+生态”和“生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崇明2040”严格划定全区生态空间,总面积1401.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21.2平方公里,落实并深化一、二类生态空间,优化并拓展三、四类生态空间。
规划全区生态空间总面积1401.1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021.2平方公里。按照市级生态空间划定要求,落实并深化一、二类生态空间,优化并拓展三、四类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规划图
一类生态空间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范围(位于崇明区界内),总面积约102.4平方公里(均为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
目标成为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
二类生态空间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核心范围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区界内),东风西沙水库、青草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以及西沙、北湖等重要湿地空间,总面积约157.0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133.9平方公里,陆域23.1平方公里)。
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图
三类生态空间包括东风西沙水库、青草沙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重要林地、湿地、湖泊河道、重要生态走廊等生态修复区域,总面积1137.8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及近海海域面积143.6平方公里,陆域994.2平方公里)。
此外,规划形成“五源多廊”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崇明东滩、西沙、北湖、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长兴青草沙湿地等五个重要生态源地,是代表崇明生态价值的核心名片,重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预,适度允许少量公共功能建设;1条市级生态走廊和10条区级生态走廊,串接生态基本片区及重要生态源地,构建崇明生态骨干网络。
“轨交+高速”复合的东西双通道
交通方面,坚持“快到慢行,减少穿行”的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低碳交通出行,构建“外畅内优、高效集约、绿色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率先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85%的发展要求。
依托干线公路和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骨干交通系统,构建60分钟交通圈,其中崇明重点地区至上海主城区60分钟可达,城桥核心镇至区内中心镇45分钟互通,城镇圈内30分钟覆盖。
对外通道方面,优化对外跨江通道布局,形成东、西对外双通道格局。其中,东线通道由G40沪陕高速和轨道交通崇明线组成,主要承担陈家镇、长兴岛等东部乡镇的对外联系功能;西线通道由S7沪崇高速和轨道交通沪崇线组成,主要承担城桥镇等西部乡镇的对外联系功能。
公路系统方面,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增强对外联系,形成由G40沪陕高速和S7沪崇高速组成的“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公路客运站布局,构筑分区组织的公路运输网络,形成以城桥城市级客运枢纽,陈家镇和长兴岛两个地区级客运枢纽为主的布局体系。
轨道交通系统方面,强化“多模式、高集约、富特色”的规划理念,构建由城际线和局域线组成的轨道交通系统。充分发挥轨道城际线服务于崇明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中长距离快速交通联系功能,形成2条城际线。
其中,沪崇线位于对外交通西线通道上,主要承担西部城桥核心镇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线路自宝山杨行站引入,与S7沪崇高速共走廊至城桥;
崇明线位于对外交通东线通道上,主要承担东部陈家镇、长兴镇与上海主城区之间的快速客运交通联系,主线与G40沪陕高速共走廊,线路起自浦东金桥路站,经长兴岛走行至陈家镇;
轨道预控线路起于崇明长兴岛,止于横沙岛。重点依托局域线服务岛内重要城镇节点、生态旅游发展片区、交通枢纽间的快速联系,兼顾民生和旅游双重功能,推荐建立“一横一纵”的有轨电车线网。其中,“一横”为有轨电车1号线,主要承担南部城镇带东西向快速交通联系,与城桥枢纽、陈家镇枢纽进行一体化衔接,提升岛内进出交通的内外转换效率;“一纵”为有轨电车2号线,主要承担城桥至东平生态旅游发展片区的进出交通和旅游交通的出行需求,兼顾中部田林特色景观资源的旅游观光功能。
常规公交系统方面,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构建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强调常规公交线网对城市主要客运走廊的覆盖性,填补服务空白区域,延伸公共交通服务范围。优先保障公交停保场、首末站等场站设施,支撑绿色交通发展模式。
其中,公交停车场的布局宜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车辆保养场布局应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并与停车场相结合,设置城桥、长兴、凤凰镇、陈家镇、新海、堡镇6处公交停保场,提供公交车辆服务保养、维修与停车等综合服务,远期保证公交进场率达到100%;公交首末站原则上宜结合主要客流集散点、交通枢纽设置,如大型居住区、商业中心、景区,轨道站、汽车站、码头等。
除了交通方面,规划还给崇明居民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好消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面向未来、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公共设施网络体系,以及依托城镇圈及社区生活圈,强化均等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此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海绵崇明”、“零碳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