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国画,有梳理才会生生不息

2017-08-18信息快讯网

 

海派国画,有梳理才会生生不息-信息快讯网

 

海派国画,有梳理才会生生不息-信息快讯网

▲程十发《赶集》。(均上海中国画院供图)

■ 以吴湖帆为例,他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上海中国画院对他的作品、文献整理也早有心得。画风上,他承袭吴门画派遗韵,又得“四王”神髓,对后世山水画又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吴湖帆不仅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传统技法,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缜丽丰腴、清隽明润的独特风格。上海中国画院收藏有一件《双松叠翠》,便是其风格代表之精品佳作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有种说法认为,上海是中国书画半壁江山。百川汇聚所形成的海上画派,在深厚的传统滋养下,吸收并消化着外来元素,一代代薪火相传,谱写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多姿画卷。

“上海美术的脉络与这座城市的肌理同生共长,上海美术的源流对中国画学派研究的价值不可估量,如何体现,又如何作为学术体系保留下来?”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一直在做如是思考。近来,程十发美术馆被列入上海市“十三五”重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这令他的眼前豁然开朗。施大畏说:“一座公共美术馆,收藏、研究、展陈是它最重要的三项使命。我们以程十发之名来建造美术馆,在为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搭建学术研究平台以滋养当代画界。这其实与当年程十发先生的理念是一致的。”

借程十发美术馆建造契机,上海中国画院正着手加强对海派中国画的系统性、学术性研究。记者昨天获悉,首批梳理的57位已故画家,多是近70年来活跃在国内的大师。目前,对丰子恺、贺天健、吴湖帆、林风眠、程十发等人的梳理已经展开。今年9月底,程十发美术馆建造工程即将动工,两年后,一座公共美术馆全新开放的同时,海派国画的瑰丽长卷也将徐徐展开。

学术研究本就是上海中国画院的初心

为什么要在此时提出对海派国画的梳理,这是业内听闻消息后的第一反应,但细一思索就会释然。因为从1956年筹建,到1960年正式建院,上海中国画院从一开始就设立了“创研室”,顾名思义,创作与研究并重。可以说,学术研究是画院的一份初心。

但又为何要在今天重新强调? 施大畏给出了三大理由:人和、地利、天时。首先,画院成立60多年来,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享誉画坛的艺术家,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海量资源。仅上海中国画院的收藏部就拥有这57位大师的4000余件作品,以及大量文献、信件和发表在专业刊物上的文章等。其次,厘清曾经在这座城市生长、并生生不息的艺术文脉,是有温度的“刚需”。最后,信息化的时代,建立健全数据库,既是对前辈大师的致敬,亦能启迪后生晚辈。

“我们第一任院长丰子恺先生设立创研室是有前瞻性的,但囿于时代局限,当时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人力储备,都不足以支持画院开展有力的学术研究。”施大畏说,老院长当时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全力做好收藏,“这让我们今天的研究有了前提。”

今天梳理什么,这是接踵而来的问题。这可以用画院第二任院长程十发的“海派无派”来点题。正因为海派国画如同这座城市一样海纳百川,那么梳理工程也当彰显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在施大畏看来,梳理工作既是整理画家们的作品、文献,也要继承他们的艺术理念、高风亮节。被列入首批梳理名单的57位大师中,贺天健、林风眠、关良、程十发等人都有一个主题相同的故事:艺术报国。他们都曾无条件把大批画作捐赠给画院、献给国家,治艺的无私性、人民性在他们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

施大畏说:“程十发的122件捐赠品里包括一幅 《睢阳五老图》,单此一件便是价值连城,这样的胸怀当可为今日的艺术家敬仰。借用丰子恺的话‘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今天的艺术家更需要追求精神境界。”

海派无派,因而海派的梳理还将广邀全国专家参与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各类画展层出不穷,但似乎又缺了什么。“脉络”或“统系”,大概就是答案。海派画派兼容了多么丰富的内涵,程十发所提出的“海派无派”固然是种概括。但具体如何体现,各位画家的创作究竟是怎样织成了五彩斑斓又和谐共生的海派图景,他们各自的“笔墨当随时代”又是怎样表现的,这些都是梳理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除了厘清一位画家自身的艺术风格形成,画院的梳理还会放宽视野。在施大畏看来,“大师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双向的滋养,城市养育了画家,画家丰润着城市文化。因而,我们的学术研究平台,既研究画家本人的作品、文献,更要考究画家与城市文脉、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再进一步,海派国画放到整个中国画学派的研究里该如何定义,现在人们常说的新海派又当如何与全国各地的画家相得益彰,这些都是课题。”正因为此,上海中国画院只是系统性梳理工程的起点。未来,画院还将广邀全国专家参与研究,比如北京中国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集全国资源,为“海派无派”打通过去与未来。

据悉,上海中国画院将把梳理的成果分批在程十发美术馆展陈,画展的名称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和而不同———程十发和画师们”系列研究展。海派书画篆刻家的作品,上海地区的艺术家作品,受海派影响的近、现、当代艺术家作品,与海派有关联的国际近、现、当代艺术作品,以及对上海美术发展有裨益的中国和世界艺术作品,都会陆续借此平台与公众见面。

程十发在1992年曾说:“以本身论,上海拥有浩大的且日见扩充着的、有实力有想头的国画人口,拥有一片得天独厚的哺育画家的肥土沃壤。这种种好的条件,造就了上海国画界名家辈出,代不乏人的蓬勃局面,这是理所当然的。”如今,梳理出海派国画的艺术源流与笔墨精神,以此滋养着后世画师。那么,海派国画的生生长流,将未有尽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