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名家“全梁上坝”海派韵味在西北赢得喝彩

2017-08-08信息快讯网

 

上海戏曲名家“全梁上坝”海派韵味在西北赢得喝彩-信息快讯网

在宁夏大剧院的演出中,谷好好与赵磊表演了昆曲《借扇》选段。祖忠人摄

■本报记者 张祯希

“原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上海名家,没想到今天站在了我们眼前。”昨天,刚刚结束在宁夏大剧院演出的尚长荣、蔡正仁、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王珮瑜、钱惠丽、高博文、华怡青、张华等上海艺术家,走进宁夏神华煤业集团报告厅,为企业员工带来一台海派韵味十足的演出。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被企业员工层层围住,演出时不时被喝彩和掌声打断,尽管报告厅的硬件条件不如专业剧场,却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前一天晚上,沪宁两地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入生活主题实践专场演出在宁夏大剧院举行,京剧艺术家尚长荣在走上舞台前说:“咱们来这儿,一来汇报,二来学习,三来取经。上海派出这样的戏曲阵容,用京剧的行话说就是‘全梁上坝’。”两场演出下来,“全梁上坝”的海派戏曲名家在宁夏收获了满满的好评。

此次在宁夏的演出是“循丝路花雨,弘东方之韵”上海艺术家主题采风交流活动四场演出中的前两场。采风交流活动途经“一带一路”沿线的三个城市———宁夏银川市、陕西西安市以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来自上海的戏曲艺术家在走进博物馆、工厂车间、大草原进行采风的同时,会同三地艺术家为当地观众带去丰富的节目。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告诉记者,上海戏曲人参与采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甚至推掉了手头的活儿。吸引戏曲人的正是那份走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上海不同剧种的演员们相互交流学习,并且携手向西北地区的观众展示上海曲艺传承创新的成绩。与此同时,当地演员与上海演员也有机会深入交流切磋。”谷好好说,走到西北地区,走进更广阔的生活,是文艺工作者所渴求的。“深入生活才能给戏曲人更开阔的视野,更新颖的理念,更广阔的胸襟。”

走进博物馆走进企业,艺术家收获大

宁夏博物馆是上海戏曲演员采风活动的首站,通过聆听讲解与参观,演员们对当地的环境地貌、物产文化以及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京剧演员史依弘在一个胡旋舞石刻前驻足。胡旋舞在唐朝曾风靡一时,据说杨贵妃就非常擅长胡旋舞。而京剧《贵妃醉酒》《太真外传》 等讲述的正是唐代的故事。石刻中唐代舞者曼妙的舞姿吸引了史依弘的目光。她说,戏曲演员需要走出排练场或舞台。“京剧剧情有许多取自历史故事,演员对于一出戏的了解不能仅仅来自于剧本、书籍,能有这样跨越时空的交流,或者到戏曲故事讲述的地方参观,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演好人物。”

刚到宁夏那晚,史依弘没顾上休息,去“镇北堡影视城”走了一遭。她特地来到这个充满西部特有的黄土味儿、充满苍劲气息的地方,为新戏《新龙门客栈》 寻找感觉,也从中体会京剧里那份雄浑的历史质感———古老的城墙,黄沙扑面,烈日当头。这正是京剧 《杨门女将》 中“风吹惊沙扑人面”的韵味。

昨天的演出在报告厅中举行,这样的场景对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来说并不陌生。沪剧活跃在不同的演出空间,时常走出舞台,有的演出连台上台下的边界也很模糊。但像这样带着本土的沪剧走出上海,让她兴奋。“沪剧表达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大西北的内容不多,但是戏曲人不应该把自己框死。”她说,“今年 《邓世昌》 在宁夏大剧院演出,当地观众就非常喜爱。”茅善玉说,也许有的演出场所受制于设备条件,难以展现戏曲的整体之美,但是和观众近距离面对,极强的互动感更有利于传统戏曲的普及与“吸粉”。

这不是茅善玉第一次来西北,她与西北结缘也源于一次采风经历。为了创作沪剧 《敦煌女儿》,茅善玉曾多次到敦煌实地采风,并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寻访。“刚开始没经验,起风了还张嘴说话,结果满嘴的沙,下意识去喝水漱口,结果水杯里又都是沙子。”茅善玉说,不到实地亲身体验,全凭资料与想象去理解主人公樊锦诗坚守敦煌的伟大与艰辛是不可能的。

除了唱戏演戏学戏,传播切磋同样重要

“戏曲,传承与传播同样重要,除了学戏唱戏演戏,更要走到有人的地方去传播。”京剧演员王珮瑜说,对他们这一代年轻戏曲演员来说,较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剧种、不同年龄段的同行一同交流、切磋。“艺术家时常走出自己习惯的环境,除了能够传播艺术之美外,也能滋养艺术家本人的修养,促进艺术门类的发展。”在前天晚上银川的首场演出中,上海与宁夏两地的艺术家同台献艺,西北艺术家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秦腔艺术给上海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王珮瑜认为,这样的活动让演员与演员之间,剧种与剧种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交流与切磋。“京剧能够成为集大成者,正因为其海纳百川,从善如流。”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在演出中不仅表演评弹节目,还是主持人。在他看来,上海带着地方戏等各类戏曲艺术形式前来,一方面,让大家看到了曲艺形式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与当地曲艺形式的交流也有利于丰富上海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做大自身的格局。“说到评弹,大家第一印象是小家碧玉、风花雪月,但其实评弹的表演空间很大。想要打破自己,讲述宏大的中国故事,光有原来的表现形式肯定是不够的。海派戏曲一向海纳百川,相互借鉴,我们完成了本土戏曲之间的交流,也要走出上海、博采众长。”高博文认为,要为戏曲找到新的表达,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简单地将原来的东西套上一层新的外衣。让婉约的江南丝竹“吹一吹”塞上的风,让艺术家走进生活,扎进生活,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说服力的作品。

上海戏曲学校首次开放校园 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舞台艺术
网民最喜爱的海派修身达人与微电影出炉!快为他们点赞
申城“文化版图”新增海派文化中心
上海口岸打造监管服务“升级版”
赞!上海米道最嗲的10碗冷面,侬侪吃过伐?
上海这些小资又好玩的地方,没去全就可惜了!
陕西北路的前世今生大起底 上海人精致生活的缩影
探寻上海周边的避暑胜地 超“清凉”自驾走起
以电视受众,延展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命线
上昆:戏曲人“一直在路上”
正大气象——纪念书法名家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获奖入展名单公示
当戏曲拥抱科普时,可以这样跨界闪亮
文学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
机器人用自我语言交流? Facebook高管因害怕机器人统治世界辞职隐居
上海浦东机场运用大数据解决打车难问题
上海试点“中本贯通” 7年后可直接拿到本科文凭
受雷雨天气影响,上海两大机场部分航班取消!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上海超95%白领体检异常35%超重
上海迪士尼“唐老鸭”身体不适 为保持形象始终着演出服
糅合书法太极戏曲,现代舞刮起“中国风”
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
上海艺术家九天行程5000公里 “西行”采风展现海派戏曲魅力
海派国画,有梳理才会生生不息
海派“天鹅海洋”迷倒欧洲观众
长江剧场变身“红黑戏曲匣” 最快今年底开放
穿越时空的巨变 ———再看中国西北角
【书人茶话】名家写错别字,改不改?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