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心理按摩”,走进家长内心

2017-08-24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新学期临近,沪上中小学老师们纷纷赶在开学前敲开了学生的家门,进行家访。近年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过去家访,学生和家长都“严阵以待”,希望以最好的状态接受老师的“检阅”;现在家访,老师往往成为“被检阅”的对象,接受家长对教学水平、教育理念的“考察”,有时还要变身“心理辅导师”,安抚家长的焦虑。这个变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受教育水平提高、教学理念多元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报今起推出“新学期,从家访开始”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跟随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家访时的所见所闻,关注家长们面对家访时的新诉求,也关注教师们应对变化的新探索。

■本报记者 张鹏

“应该这样想:这个夏天,微风习习,太阳暖暖地照着,骑车运动,周游于七宝莘庄,多美呀!”闵行区文来初中六年级(10)班班主任、年级组长鲁新忠把这段话发在了班主任工作群里,惹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而实际情况是,从7月18日至今,作为班主任的他,骑着一辆电动摩托车,在高温天里完成了全班49名新生的家访工作。“不包括因为太远而坐公交车的家访经历,我的小电瓶车已经行驶了近300公里。有几次骑进小区时,因为衣衫都被汗水浸湿,还被门卫误认为送外卖的。”

随着眼下不少家长已经是80后,鲁新忠发现,教师家访被赋予了另外一重任务———为焦虑的家长们做好“心理按摩”工作。家长们焦虑的内容还真不少,比如对于孩子知识储备的焦虑,因二孩引发家庭结构变化的焦虑,以及孩子是否能够成为“学霸”的焦虑。

家访两小时、微聊三小时,家长的心才略微安定下来

鲁新忠从教15年,家访早已是家常便饭。近两年,他逐渐感受到了家访的变化———过去,家长更多地是介绍自己孩子的情况,现在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更希望在家访中审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教学提出要求。

一次家访中,一名小一新生的爷爷“教育”鲁新忠:“我的儿子和儿媳都是高学历人才,他们学习了许多教育方法和理念,教育孩子时最重视全面的综合素质。希望你也能多看看国外教育的相关书籍,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鲁新忠说,如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很高,教育理念也很先进,所以他们会期待老师在关注学习成绩之外,能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

和家长交流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这种情况鲁新忠能够接受;另一些变化则让鲁新忠感到有点“头疼”。在他看来,年轻家长总体上都有些焦虑。家访过程中,班主任不但要将正确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按摩”。

“老师,有的同学没进预初就报名参加物理培训班,那我们要上吗?”“老师,听说杨浦区某民办学校的拓展性课程不错,我们学校没有,能不能增设几门?”……今年一次家访中,一位焦虑的爸爸拉着鲁新忠整整咨询了两个小时。

鲁新忠看出了这位爸爸的焦虑情绪,解答了他的各种疑惑,并把初中学习生活和教育理念尽可能地传达给他,无奈这位爸爸把同班几乎每位同学上的不同辅导班都摸了个底,并和自己儿子作比较。鲁新忠不得不再三和这位家长分析他的孩子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点。孰料,家访结束后当天下午,这位家长仍忧心忡忡地给鲁新忠发了三个小时的微信。另一所初中的班主任告诉记者,这类家长并不少见,将身边每一个同学与自己孩子一一比较,自己孩子若有一点落差,就会纠结个没完。因此每次微信答疑或者安抚,时长都要以小时计。

二孩成“秘密”,家长担心老师用“有色眼镜”看孩子

“在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的时候,全班只有一个家庭写明家里有双胞胎孩子,其余都没有填写家中是否还有其他孩子。家访时却发现,几乎一半家庭都有二娃!”长宁区实验小学小一年级班主任查晓华说,苦思冥想好久都不明白,家长为什么不愿意告诉老师自家有两个孩子。事实上,老师家访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查晓华与副班主任从8月中旬就开始新生家访。新一年级(2)班共有39名学生。家访前,查晓华特别按照家庭的住址、家长空余时间等制定家访路线图。查晓华已在教师岗位坚守24年,以往她带教班级中二孩家庭不过五六户。

一位家有二娃的母亲告诉记者,对于是否让班主任知晓家庭结构变化这件事,家长们很纠结。一方面让老师知道家里有两个孩子有利于家校合作,但更担心老师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觉得二孩家庭的家长不会有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会对孩子照顾不周,这让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产生负面影响。

查晓华说,最夸张的一次,她在一个学生家里按照预先列好的家访提纲,将学校教学、社团安排、安全提示等事无巨细地与家长充分沟通,正准备离开时,卧室里传出孩子的哭声,原来九个月大的小妹妹哭着找妈妈了。家长立刻告诉查晓华,妹妹不会影响姐姐学习。

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会给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查晓华说,家长最需要关注的是,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而让老师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有助于老师协助家长共同帮孩子度过适应期。

调皮的孩子背后,往往也有需要鼓励的家长

立秋前一天,上海依旧是高温天。上午八点不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王之雁和搭班的英语教师余涵便开始了一天的家访。

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友亮 (化名)与父母居住在距离学校百米开外的老房子里,一间仅7平方米的房间里整齐地安放着友亮的双人床、小书柜、大衣柜和小书桌。

“友亮,听说你参加了小男子汉夏令营,独立生活了一个星期,即使受伤了也不退缩,真棒!”王之雁口中称赞的孩子,其实是个挺让人操心的学生。课堂中,他的专注力不足,常常活跃过头,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从一年级开始,友亮就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对象。

按学校要求,除了要对新生家访,老师还必须关注单亲家庭、二孩家庭、情绪变动较大的学生、成绩有明显退步的学生、行为偏差的学生家庭。“不少学生行为和学习情况发生了转变,究其缘由还在心理发生了变化。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给他们更多关注,及时引导,学习状态都有明显转好。”王之雁说。

王之雁说,调皮的孩子背后,往往也有着同样需要鼓励的家长。很多家长面对早期习惯没有培养好的孩子,往往也心力交瘁,“他们同样得到老师的支持,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让家长放心,与老师协作一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得到友亮父母支持和认可,是王之雁此次家访最重要的目的。

每一次去那些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家访,王之雁说,她都会安慰家长,每天都会与家长沟通。家校携手共同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迎接新学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