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小确丧”:一种独特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小确幸,指的是生活中那些“微小而又确切的幸福”。然而去年7月,一张来自1993年的旧剧照让葛优突然成了网红。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葛优躺”入选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也正是从“葛优躺”走红开始,一种和小确幸结构相似但含义似乎完全相反的“小确丧”开始通过表情包扩散,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新生的亚文化。这两年手机里要是没几张PEPE蛙,马男波杰克和King of the Hill,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聊天了。
在如今的一些营销场合,敏锐的商家更是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情绪把“丧”推向了前台,这让“小确丧”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流行起来。无论是网易云音乐的丧文案“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还是 “丧茶”的菜单都充斥着扎心的丧意。更不用说刷爆社交平台、获得年度最佳传播歌曲奖的《感觉身体被掏空》,更是反映出现代年轻人对于这种“丧”是十分买账的。
丧茶: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
“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之后,还是咸鱼。”
这是写在丧茶官网首页上的一句话。网页设计采用的是黑白色调,这也体现在丧茶的茶杯设计和实体店的装修上。
“一家哭着做茶的丧茶店,干了这杯小确丧。”丧茶这样向初次进店的顾客做自我介绍。
2017年4月28日,上海市普陀区一家商场内,第一家丧茶实体店开张营业。同一天,订餐软件饿了么也推出了针对丧茶的外卖服务。黑白色的宣传展板上写着“岁月静好,孤独终老”这几个大字;“加班不止加薪无望”和“前男友过得比我好”这些来自网络上的毒鸡汤语录成了丧茶的菜单文案。
事实上,在最初,这是网易新闻和饿了么共同策划的一个快闪店,饿了么总部楼下的一家奶茶店临时被打造成了丧茶店面,奶茶店的员工临时卖起了丧茶。四天后,丧茶店重新变回奶茶店。
负责这次闪店营销策划的是一家叫做“有门互动”的广告公司。4月28日,丧茶开业的第一天,中午12点前第一批奶茶就已经全部售空。到了下午,店面门前排起了长队,饿了么上的订单页面也被刷爆,甚至连“帮买帮送”页面都挤不进去。第二天六点多就有人来排队,开店十分钟后便售空了上午的第一批奶茶,为了让更多顾客都能喝上一杯属于自己的“丧茶”,店方对个人的购买数量作了限制。
而丧茶闪店活动的创意来源于早前出现在微博上的一个段子。
在看到人们排几个小时长队就是为了买一杯喜茶时,一名网友这样感叹:想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他还列出了主打菜单,有“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和“没钱整容奶昔”等。
很快,有门互动、网易新闻和饿了么一起,用了两周时间把这个看似玩笑的想法变成了现实。随后,宁波苏格糖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项焕钟和他的团队在丧茶闪店活动结束后不久,打造了真正的丧茶实体店。
项焕钟最初知道丧茶,源于同行微信群里的一篇文章,那个时候,还没有上海闪店的策划活动,“丧茶”还停留在虚拟创意阶段。项焕钟觉得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得知“丧茶”这一商标还没被人注册,他第一时间完成注册。项焕钟告诉记者,那会儿他单纯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可能就是一阵热,很快就过去了”。
完成注册之后的第一个月,他继续忙于已有甜品店的经营,没在“丧茶”上投入任何资源。这期间,有门互动有意策划“丧茶”闪店活动,他们找到项焕钟,要商标授权,项焕钟也没多想,抱着“大家一起玩玩”的心态,免费把商标授权给他们,之后“闪店”活动的火爆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闪店活动结束后,项焕钟和他的另外两名合伙人开始全力投入“丧茶”的开店筹备工作。
两个月后,位于重庆、北京和金华三个城市的丧茶店同时开业,项焕钟说这三个店属于实验性质,所以门店都不大。开业前也没做任何宣传活动,完全是“静悄悄”就开业了。
在丧茶店里,笑脸相迎的传统服务理念被打破,店员被告知,“不能表现得很高兴”。北京店开业的前三天,项焕钟自己在前台收银,他发现顾客都是笑着进门,笑着出门,从头笑到尾。开业第一天,卖出了近二百杯茶,第二天销售额翻倍。随后,丧茶深圳店开张,门店的规模扩大了很多。第一天营业额近两万,这意味着卖出了近两千杯奶茶。目前,主动找上门的加盟商越来越多,四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丧茶已经在全国开了11家实体店。
项焕钟在大学读的是心理学专业,毕业那会儿原本计划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大城市还好,像我们小城市,如果你去做心理咨询,别人会认为你有病”,就这样,他暂时离开本专业,做起了甜品。而如今碰到丧茶,他看到了回归本专业的好机会。“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对于丧茶而言,茶本身的意义被尽可能削弱,“丧”的概念被无限放大,茶只是承载丧文化的一个媒介。
有一款茶叫“混吃等死奶绿”,店员会提前告知顾客,这款茶不会很好喝,尽管如此,这款茶饮依然稳坐销售冠军宝座。项焕钟发现,进店的顾客,其实并不关心茶本身的口感,他们关注的是文案营造出来的场景。茶饮的文案设计主要围绕年轻人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遇到的问题,而“自嘲”是所有文案的统一风格。比如,“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
“被各种治愈鸡汤浇灌的我们,面对生活上压力的时候,才发现轻飘飘的鼓励并没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时候,丧茶中充满恶趣味的反鸡汤能量更加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我们,犀利又带点幽默的吐槽,也是一种情绪上的发泄。”这是丧茶写在自己官网上的一段话。
心灵鸡汤和稳定生活的副产品
早两年成功学还大行其道,怎么人们突然就迷恋起这种“小确丧”了呢?
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恰如《道德经》所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只能说,“丧”绝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能量守恒定律之下对传统心灵鸡汤的一种叛逆与反抗。无论是“个人修炼:教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女人,让自身更加完美”,还是“陈道明写于 60 岁前夕:无用方得从容” ,这些被长辈们刷屏转发的心灵鸡汤,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一方面,鸡汤带来的“正能量”并没有什么用。另一方面,日常工作学习中堆积的压力与“负能量”却需要得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才能保持平衡与稳定。丧的情绪建立在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困惑之上,贴合了每个疲惫不堪的人们的内心。而以调侃和自嘲的方式来表达“每日一丧”则适时地成为了情绪的宣泄口。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人们从无产步入中产,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便会逐渐成为主流。小确幸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但是,当物质世界的生存威胁在整体上得以降低,人们的“斗志”就自然会被削弱。现代社会中辞职和创业所带来的高昂成本和代价,都使得年轻人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充满质疑。对于求稳的年轻人来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比“努力就会成功”这样的励志名言更让人有把握。
这正如日本社会学者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对年轻一代的概括:“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宁肯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习惯性无助与无能为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在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向上和前进的动力,甘于平庸,对人生缺乏热情。
“小确丧”,就是活在当下
“小确丧”的流行或许是因为这更接近我们生活真正的样子,但与其说这种“丧”是对于生活的绝望,倒不如说这是包装了的进取心。这种“小确丧”不仅人畜无害,还成为了一种压力的宣泄口。剥开“小确丧”的消极外衣,它反映的其实是如今年轻人即便自嘲调侃、却仍然顶着压力拼命生活的内核,丧完之后还是每个人都还是会好好生活,又哪里会有谁觉得自己真的是废物呢?又有几个是真的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呢?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那个被往事击垮却又无法与过去和解的男主人公,最后还是要从与自我的纠缠里回归日常。或许马男波杰克精神空洞的“中年危机”让你觉得扎心,可是戏剧性就决定了它会放大一切生活中的“丧”。生活中的我们纵有千万无奈,总没有办法抵挡住不断朝前进发的生活轨迹。这些“毒鸡汤”为一种诡异而有力的力量给我们抚慰,也为人们的情绪输出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管道。
而且在生活相对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落到生活中的小事上。在这点上,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概念的核心都不应该是“幸”和“丧”,“小”才是重点。这个“小”字可以说是一种活在当下,把握现在态度的具体体现。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有比电影更戏剧的悲喜,但没人能预估生活中会经历什么,只有这些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与丧恰恰是我们能掌控的。在这些微小的事物背后,也是当代年轻人对生活一定的掌控和期许,而这些期许恰恰能使我们心安。
可以说“小确丧”最后的情感落脚点还是积极和正面的。因为这些小小的沮丧往往能让我们感到:生活中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有机会解决它。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有许多小事儿令人烦心,但这些都还可以控制,就连我们的坏心情也在我们的洞见之中。只要我们付出一点努力、做出一点改变,就可以得到开心的结果。而且每当我们消灭掉一个“小确丧”,就能收获一份惊喜与满足,甚至是成就感。所以,“小确丧”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份安全感,更是很多快乐的来源。
也许生活没有什么良药,也总是不尽如人意,但是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偶尔丧一丧,歇一歇,反而能让我们鼓起勇气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