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终在山顶重逢
▲《未来架构师》中,“火星叔叔”郑永春博士畅想人类的下一站——星辰大海。(节目视频截图)
■这批科学类节目,聚焦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前沿话题,通过故事性的表达,让科学的基因植入观众心底。在追求精品节目的时代,不追娱乐明星但追科学精英的知识类综艺,正携手开启一场综艺史上的认知革命
覆盖中国民航80%以上机场的人脸识别系统为何叫“御眼重明”? 电影《火星救援》里种土豆的异想天开是谁开的“脑洞”,他又是如何形容自己对火星的观感? 当世界知名科学类期刊《自然》邀请中外科学家为一幅亚纳米拉曼成像设计稿选择封面时,中外科学家做出了怎样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选择?
一整个夏天,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都能从电视节目里找到。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传播学会负责人、中国“蛟龙号”上的科考员、中国科幻作家……当科学类节目以千姿百态的样式成为收视新宠,当一批科技工作者从实验室走进演播室,观众不仅直观感受到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日夜兼程,太多人还真真领略到了福楼拜说过的那句名言———“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终将在山顶上重逢”。
科学里寄托着上古神话的美好畅想
上周末,科技挑战节目 《机智过人》首播。所谓“挑战”,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人工智能直接对弈。开篇的挑战双方,一方是山东省公安厅的首席模拟画像专家、国际科学鉴定协会画像专家林宇辉,他不久前刚协助美国方面破获了“章莹颖案”。另一方叫“御眼重明”,是国内目前在民航、银行、安防等领域运用最广泛的人脸识别系统。在一档测试“机智过人”还是“机不如人”的节目中,这对博弈对手何以首发?在场嘉宾、中科院院士姚期智有段感言能够解惑:“‘御眼重明’以何命名,其实与我们办节目的初衷不谋而合:点燃人类那自古有之的、对自身前途与命运的好奇心。”
“御眼重明”取名自中国的上古神话。按《拾遗记》所载,尧帝在位时,有积支之国献上一种神鸟。因它目生双瞳,能够洞悉一切,又名‘重睛鸟’,而且它还能驱逐虎豹豺狼等猛兽,庇护人类不受侵害。将如今高科技的人脸识别系统以“重明”命名,用它为走失儿童找到父母,让它在每一处角落默默注视着世间善恶,寄托的正是上古神话里我们民族的美好畅想。
无独有偶,另一档节目也曾揭开当代科学与上古神话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定位科普的《加油向未来》曾以蛟龙号为主角,节目请来我国载人潜水器的试航员之一崔维成做“科学领航员”。这位潜入过海底的科考员告诉现场青少年:“蛟龙,古之神兽。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深潜器,这名号再贴切不过了。它成功潜下了深海7062米,这意味着全球海底99%以上的地方,对我们中国科学家不再是禁区。以蛟龙号去实现中国那奔涌的潮汐所召唤的梦想,这是科技大国不争的使命。”
科学里藏着人类情感的诗和远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自称“火星叔叔”。他走进《未来架构师》的演播室,将自己17年的行星科学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告诉观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王维出边塞时所写下的荒凉与浩瀚、寂寥又壮阔,与当今天文学家系于火星的复杂情愫异曲同工。
作为首位获得卡尔·萨根奖的华人科学家,郑永春是第一批发现火星能种土豆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眼里,火星不仅具备了一系列“宜居”条件,比如水分、可通过电解等得到的氧气等,这颗星球还拥有许多与地球类似的自然风貌,“这使得我们情感里的诗意不会因移居火星而被迫抛却”。比如,火星上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只不过那里的一年约等于687个地球日。这样一来,火星上的诗人仍会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感慨,但也许会换个时间的度量衡。又比如火星上地貌宏伟壮观,最高的奥林匹斯山约两万多米,是珠穆朗玛峰的三倍;最大的水手峡谷长达4500多公里,比北京到广州飞个来回更远些。若移民火星,李白笔下的“千里江陵”兴许会更豪迈———“万里江陵”。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说:“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所能抵达的星辰大海其实与我们情感中的诗与远方何其一致。星辰大海一直承载着人类拓宽视界的探知欲,诗与远方便是这种梦想的抒情表达。不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不会在发表100多年后依然打动今天的我们。”
科学里还有妙不可言的风花雪月
八年前,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第一次成功地完成长城上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并在世界知名学术类期刊《自然》上发表论文。在为期刊提供封面用图时,潘院士求助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博士王国燕。从此,王国燕团队迈入了前沿科学成果可视化艺术的探索之路。“2009年那会儿,登上国际前沿期刊的中国封面屈指可数,大部分都采用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而现在,随着中国科学已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科技传播也致力于让更多大众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与神奇,《科学》《自然》《细胞》 这世界三大科学类期刊上都有我们设计的封面。”
《未来架构师》的现场,这个团队带来一幅幅绚丽的图画,它们看似抽象派艺术,实则世界科学期刊的封面。其中一张《自然》封面来自于“亚纳米拉曼成像”。作为当年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这是一种采取化学方法测得的成像技术,因其成像分子比纳米更小,故称之为“亚纳米”。中国的科技传播者为这一成果设计了两种封面稿,一种是亚纳米在实验环境下的状态,另一种是它们在激光渲染下所呈现出的类似“玉如意”的造型。“有意思的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一律选择了‘玉如意’方案,而世界其他各国的科学家和媒体记者们选的都是另一种。”王国燕说,“这恰恰是科学所具有的迷人的另一面,它并非冷冰冰的符号,也可以是与人们文化背景休戚相关的一门艺术。”
节目现场,硝酸盐和氯化钠生成氯化银的沉淀反应,金属锌置换出铅的反应,都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浪漫身段。就连一滴酱油、一片黄瓜,也能在显微镜下化身风花雪月。
大自然在造物时留下了一些科学线索,也留下了许多艺术的端倪。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只是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去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