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编教材启用 申城开学第一课着力打好中国底色
今天新学年开学。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全国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纷纷聚焦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学科的教材实现了由教育部统编。
今天上午,当新的部编教材正式走入课堂,手捧新书,师生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专家们又从这几本教材中读出点什么新意呢?
新教材更注重传统教育
“第一课《天地人》,学6个汉字:天地人你我他。第二课《金木水火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上海日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葛儒毅说,部编教材一大亮点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把古诗文编排进了正式课文篇目中,在编排上突出了古诗文的重要性。而且,以前在语文课里很少出现的楹联、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也进入了新教材。
为什么要实行教育部统编教材?此前,教育部在解释这项工作时称,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首先要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让孩子们勿忘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
原先的教材,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各地的语文教材是被诟病最多的,来自专家、一线教师以及家长的批评意见,大多指向了有些篇目的生编硬造和主题偏差。例如,有一篇课文是讲述少年爱迪生如何靠着自己的聪明帮助妈妈做急性阑尾炎手术,但批评者表示,人类做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时,爱迪生已经年过不惑。再例如,发生在楚国的“自相矛盾”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在有一篇语文课文里,这个故事被改编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培养解决问题实际能力
此次全国中小学教材实行教育部统编,首先是从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入手。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历史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坊间称以往中小学的教学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文科靠背,理科靠算”,死记硬背、前学后忘、理论不联系实际等弊端,其实在有些教材的编写中就预埋下了一个“大坑”。而新的部编教材则着力突破原教材教法的此种欠缺,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据专家介绍,比如历史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因为涉及到《马关条约》,这节课课后的活动不要求学生复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和条款内容,而是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允许外国投资在中国设厂投资,今天的中国,外资也可以进入到中国来设厂,思考一下这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个题目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复述或者背诵死的历史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比较、分析,更注重对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培养。
同步提高各地教学质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丁炜认为,实现全国教材统编,可以保证教育质量,以语文教材为例,江苏版、广东版、上海版、人教版,虽然争奇斗艳,但质量毕竟难以统一。这次是由教育部统编教材,编写者大家云集,审读教材的也是各学科的专家,接下来,对教师的教材教法培训也是全国一个标准,这肯定会同步提升各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像语文教材,不仅仅是教语言文字,语文学科讲求文道统一,背后的价值观是举足轻重的,所以,由国家来统一语文教材,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意义深远的。她说:“我国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也允许开设地方课程,并鼓励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开设多种校本课程。从语文来说,仅有一套统编教材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阅读量。所以,相应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经过重新审定和修改后,或将作为补充读物继续使用。”
由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是采用“五四分段”,与其他省市“六三分段”不同,所以,今年本市只在小学起始年级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即语文、道德与法制。上午的语文课、道德与法制课甫一亮相,师生们的反响颇为热烈。
一年级语文:编排有序 重视阅读
“给我的直观印象是,这本教材十分注重阅读。一是从整体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规划,关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渗透。二是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的实施过程,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总量。”上海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课程创新中心副主任江晓雪说,在“语文园地”里最后有一项要求是“和大人一起读”,比如第一篇是读《小兔子乖乖》,一年级孩子不仅可以和老师一起读,也可以和父母、爷爷奶奶读,还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分享阅读。第二篇是读《剪窗花》,民俗气息特别浓郁,祖孙一起读肯定别有韵味。这就是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一年级上册教材在“我上学了”这一板块之后,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共10课),2个拼音单元(共13课),4个课文单元(共14课)以及4次口语交际活动,从14篇课文来看,其中约有10篇左右是以前人教版教材里出现过的,有几篇上海老师也感到非常熟悉,其余的虽然是新内容,但也是“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短文或儿歌,体现了“经典性和时代性”的有效结合。
道德与法制:在生活中学会遵纪守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刘艳老师说,比如,《升国旗了》这一课,就是让学生了解国旗、国歌、国徽,增强对国家的热爱。还比如,《校园里的铃声》这一课,教育孩子们懂得学校里既有上下课的有声的铃声,也有老师的眼神、集体的纪律等无声的铃声,都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在刘艳看来,与原来上海通用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现在的道德与法制课更偏重于对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