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模式”破解跨专科就诊难题

2017-09-16信息快讯网

在三甲医院里,医生为了疑难杂症会诊并不稀奇,但是普外科、肝外科、肝内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多个不同科室的壁垒被打破,医生们每天都围坐在一起讨论疑难病例的情况并不多见,这种时下广受推崇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常事,并形成了MDT“中山模式”。

在昨天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0周年学术论坛上,MDT“中山模式”成为众多院长们口中的“热词”。据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由53个业务科室、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强劲构筑的38个MDT团队已成为彰显医院整体实力的“新名片”,截至去年,已经有5000例次MDT门诊,不但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症,还成为了专业人才梯队成长的新平台。

打破专科壁垒,从细分专科的联合升级为专病中心

据了解,MDT源自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英国,之后逐渐扩至欧美国家。其具体做法是集结医院内众多科室的医生,针对病人的疾病分期、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经济状况等,汇总产生一个最适合的诊疗方案。而早在60多年前,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就曾开展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诊疗,可算是在国内开了“先河”。

MDT何以备受推崇?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专科和亚专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科室目录中。相对而言,优质医疗资源越多的医院,这种情况越严重。专科细分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诊疗服务,但是,也招致了一些弊端,如不同专科的医生常常“各自为政”,他们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不甚了解。这显然不利于患者得到综合诊疗,更不利于各学科的齐头并进。而MDT恰恰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樊嘉提到,截至今年2月,中山医院已初步建立骨外科、门脉高压等38个MDT团队,并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模式,其中结直肠肿瘤MDT团队、大动脉炎MDT团队均为国内首创。

MDT“中山模式”主要分三种:联合门诊、病例讨论、对外交流。联合门诊中,MDT团队在固定时间、科室为挂号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病例讨论则主要针对住院病人,以“临床工作+学术活动”的形式推进,除了讨论病情外,医生们还会对相关学科的最新诊疗指南进行解读,每周两次活动是标配;对外交流是通过现场MDT的辩论或演示,形成针对某一疾病最符合规范的MDT方案,为更多正在尝试MDT建设的国内同行提供经验和示范。去年3月,国家卫计委牵头发起“全国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程”项目,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MDT,其中MDT“中山模式”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同行前来取经。

值得一提的是,在MDT“中山模式”实践过程中,医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再造诊疗流程,并由此延伸出另一种形式———专病中心。樊嘉介绍,医院在多学科合作团队的基础上,以疾病为中心,相继建立起心血管疾病中心、肝脏肿瘤中心、肾脏疾病中心等多个临床诊疗中心,以期带动学科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

多学科协作贯通,打造人才成长新平台

在樊嘉看来,MDT改写了科室“各自为政”“单枪匹马”的传统诊疗模式,集结众多科室医生智慧的诊疗方案更让患者成为了最大受益者,更重要的是,多学科之间的积极碰撞和协作,帮助医生开拓了专业视野,提高了团队凝聚力,还使得各个学科得到快速提升。

据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相长,医院适时将MDT引入了医学继续教育领域,打造具有MDT“血统”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各学科医生们在一起互动时,不分年资,不分级别,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补充知识的新鲜“血液”。

樊嘉坦言,目前医院三分之一的学科为优势学科,三分之一为中间学科,还有三分之一为一般学科,如何保住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如何促进中间学科快速提升、如何推进一般学科向前发展,是未来学科发展的重点。而MDT恰恰可以提升优势学科的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可以通过优势学科与中间学科、一般学科的合作,推动它们的提升发展,最终弥补医院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山医院探索将MDT团队建设与亚专科建设“相融”。在各科之间打破壁垒协同发展之时,各科所属的亚专科也更多地增加了多学科协作,这些亚专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避免了出现“过专、过精”的现象。目前,中山医院共有120多个亚专科,涵盖33个科室。在这些合纵联合中,亚专科的特色更加凸显,这也成为医院人才梯队成长的新平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