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体育公园:传承中更新—点亮城市精气神
徐家汇体育公园南侧、下沉式体育综合体的透视图。未来这里将满足市民健身的“一站式”选择。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它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每天,繁忙的城市交通在此迎来送往的人难计其数。可它又曾是上海市民最叫不清名字的地方之一:万体馆、大舞台、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好像都对,又都不足以概括其全貌。
9月23日,随着“东亚大厦”四个金属大字被拆除,这块被漕溪北路、零陵路、天钥桥路、中山南二路合围而成的徐家汇132街坊,告别了它的前半生。接下来,它将以“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新名字,分批投入建设,预计在2019年10月基本建成、“十三五”末全面竣工,成为一处“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
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这是了不起的挑战。作为上海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在不增加总面积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全民健身设施的数量、品类、空间,并将区域内绿化覆盖率从23%提升到31%;围绕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该公园将在不大幅改变场馆外貌的基础上,完成功能和品质升级,适配高水准国际赛事。一言蔽之,这是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文化体育工程,更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老地块正在传承中更新。一个“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即将点亮城市的精气神。
一份情感:在原始风貌里注入时代气息
说这块区域是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发展的见证人,并不为过。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是新中国第一个可容纳万人以上的体育馆,市民唤它“万体馆”;1980年代落成的上海游泳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温水游泳池;1997年,上海体育场入驻,得昵称“八万人”。
说这个地方承载了上海体育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恰如其分。吴敏霞在游泳馆的跳水池里浮出水面;王励勤在上海体育馆里捧起过世乒赛男单冠军奖杯;因为刘翔,国际田联从黄金大奖赛到钻石联赛,都选择了上海体育场。
经年累月,“一场两馆”虽变老,防震等级、吊顶承重、办赛能力都渐渐在时代里掉了队,但它们与市民、与城市都有难以割舍的情分。所以,工程绝非大拆大改,而是拆、建、改并重,在原始风貌里注入时代气息;场馆除满足竞技需求外,还会增添人文展示,承续起上海体育的文脉。
上海市规土局、上海市体育局、徐汇区政府以及久事集团联合行动,为整个区域“量体裁衣”。久事集团党委书记龚德庆详述了规划:徐家汇体育公园占地近36公顷,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主体建筑“一场两馆”和近30万平方米的室外广场,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设施较全的体育文化集聚区。改造后总体上呈现“一轴两翼”,即以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为主的东西向“专业赛事轴”,以及分布在赛事轴南北两翼的、定位全民健身的运动公园和有氧公园。
通过梳理、加固、改造,“一场两馆”将分别定位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室外赛场、室内赛场以及市民水上休闲中心等。东亚大厦会以“含苞待放的白玉兰”外观崭新示人,用于体育综合管理及相关组织办公等。关键的是,上海市民的“万体馆”“八万人”还是老样子,只是比记忆中更为丰实。
一份初心:365天24小时向市民开放“会呼吸”的乐土
体育场之所以以“公园”命名,无疑是含有深意的:它不只是赛事举办地,更是属于市民的乐土;它不只满足于引进世界顶级赛事,更乐见大众参与。龚德庆确证了这层意义,“这是一座365天24小时开放的市民公园。相比从前,未来园内的公共体育面积将增加近一倍,市民健身的内容、时间、场地都将极大丰富”。总面积不变,市民健身空间如何成倍释放? 答案是拆。原东亚展览馆与体育的关系日渐微弱,第一个拆;原奥林匹克俱乐部,虽带着上海体育人的浓烈痕迹,但容积率太低,也得拆;原区域内商户林立,要退商还体,还是拆。
重新规划后,区域内的全民健身布局变得一目了然。去除赛事功能后的上海游泳馆,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娱乐、青少年培训。上海体育馆与体育场之间,新建一处庆典广场。靠北面的有氧公园,赏景、漫步为宜,“流动的四季氧吧”里,玉兰园、梅林、树园、缓坡草阶、生态水域等,不但能让人移步易景,还能一季一缤纷。靠南边的运动公园名副其实,室外的足球公园、篮球公园,下沉式综合体里的40片羽毛球场、30片乒乓球场以及网球、壁球、击剑、健身房等设施,将满足多数人的健身需求。而在有氧公园与运动公园之间,新建的两条环形健身跑道,外圈2.3公里、内圈1.8公里,能串联起各处风景。
整个前期方案设计单位HPP主创设计师库彦思这样阐释理念:人们不仅能方便地找到自己适宜的健身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在阳光里享受“会呼吸”的乐土,能透过这处“绿肺”与周边的城景对话。这,正是建设者的一份初心。
一种智慧:为提升大型体育设施的利用率提供上海方案
按计划,工程将分批推进。项目方给广大体育迷吃了定心丸:在接近两年的施工期内,上海上港队的中超联赛不搬主场;今年10月的世界斯诺克大师赛、明年春天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都将在原场馆与老朋友不见不散。
边施工边运营,这是对“不大拆大改”的回应。从另一层面看,其实还体现了一种智慧,怎样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效率的智慧。
正基于此,上海体育场的内部改造有两点值得一书。其一,在原来大型超市的位置将新建一小型的室内赛场,能容纳千人左右观众;其二,体育场场芯将通过座位调节、视觉再造等手段,实现场地大小的有机调整。在业内专家看来,在大场馆里叠套小场地,或使大场地拆分成若干中小场地,这是提升场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一场足球赛吸引几万球迷不多,而一场击剑比赛,能有几千上座率已经不少”。因赛制宜、因项目制宜,上海体育场计划中的场地“魔方”,何尝不是解决大型体育设施利用率的一则有效方案。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家汇体育公园这项重大工程,由政府负责建,而由久事体育这家企业接手管。如今上海一年拥有大量世界级体育比赛。细数一番,可能久事承包了大多数: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先不说久事对于承办大赛驾轻就熟,单以上海国际赛车场为例,这座地处北郊嘉定的上赛场,竟然不是“一年一用”,而是有300余项活动贯穿整年。
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的改造刚启动,世界知名体育机构、赛事方等已递来橄榄枝。未来,这座城市的人更可畅想,徐家汇体育公园的顶级赛事版图将不断拓展。NBA、橄榄球、击剑、电子竞技等,一切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