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写进企业名称了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彭亚栋的名片上,已经赫然印上“上海二三四五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抬头。“大数据”这个新业态的表述,过去是不能放到企业名称中的,但《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7版的推出,给了新兴企业一张精准的“身份证”。
上海是新兴行业发展的桥头堡,企业若能拿到最准确的“身份认证”,将有效助推新兴行业的发展。记者从昨天上午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关于促进本市新兴行业加快发展 完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的意见》(简称 《意见》)正式发布,上海六大部门率先建立起部门长效联动协调机制,共同完善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为本市新兴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身份认证”从个案性支持到普惠性支持
彭亚栋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希望将大数据业务独立出来,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但是在工商部门咨询时发现,大数据这一表述既不能出现在公司名称中,也没有被纳入经营范围,“身份认证”成了难题。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难题。近年来,上海在创新转型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新兴行业,企业希望通过营业执照的名称和经营范围来体现经营内容的创新性。然而,作为政府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通用标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2011年修订的,有一定滞后性,导致多数新兴行业超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划分的行业类别,缺乏统一行业分类标准,登记和确认无规范可依、无先例可循。
“我们梳理了近几年企业实际需求,聚焦解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出225个新兴行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名称表述以及行业分类,形成了《上海市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2017版)》(简称《目录》),大力支持新兴行业发展。”市工商局副局长钟民透露,在最新2017版指导目录上,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技术转移服务等新兴行业都已“名正言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甚至可以写进企业名称。
优化新兴行业的发展环境,更需要形成与新兴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部门管理和扶持的合力,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审慎的成长环境。记者了解到,今年,市委、市政府对支持新兴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工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六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首创联动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建立一个机制,批量确定新兴行业分类标准,实现从个案式支持向普惠性政策支持的跨越,以顺应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
据悉,《目录》 将成为本市政府部门对新兴行业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标准,使新兴行业企业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和经营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认同,切实解决新兴行业企业“身份认证”等难题。
长效机制有利于政府后期服务支持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终于把“双创辅导服务”写进了公司的企业经营范围。“这下总算名正言顺了。”副总经理何大军特别兴奋地告诉记者,作为张江高科的开发主体之一,公司拥有10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八九个创业营及成长营,这些项目来自世界各地,“我们的主业之一就是为这些项目做创业辅导服务,但过去没有这一项经营范围,我们往往需要解释很久,现在突出了经营范围,更有利于我们的业务描述。”
仅仅一个“双创辅导服务”的企业经营范围表述,就为“双创”带来了源源的活力。根据市科委的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共有众创空间超过500余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6万多家。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双创辅导服务”已经成为申城大量众创空间拼“内功”的一大优势服务,将这一表述写入企业经营范围,将极大地激励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
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黄瓯认为,《意见》的出台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一脉相承,将对上海发展实体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根据市经济信息化委的统计,上海一批具有新技术含量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正在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发展,目前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0%,增长率远高于平均增速;新经济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其中先进制造业在工业制造业中占比已超过36%。
《意见》 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身份问题,也为后期的政府服务支持和监管统计提供了规范性文件。黄瓯透露,过去政府部门想要发布一些支持新兴行业的政策,但苦于企业无法“入场”,难以统计数据,制定政策,如今有了《目录》,未来新兴企业在最需要政府帮助的时候,政府部门就能及时发布指南,指导行业发展,“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化委将在标准认定、标准动态更新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梳理和继承,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