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系列报道 | 促进深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上海高校结合各自特色主动参与提供人才培养基础支持,助力打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从上海电建公司的印尼玛巴电厂,到中电建集团的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再到南方电网参与投资的越南永新电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一批中国的能源电力企业近年来纷纷“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建厂。有一家沪上院校——上海电力学院,跟随着这些企业的脚步“出行”。自2015年以来,上海电力学院已先后为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等十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企业培养各类人才300多名。
近年来,沪上多所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色和行业背景优势,提供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深化人文交流领域的民心相通。
提升人才专业能力,订单式培训获认可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造电厂以后,电力开发与运营,均需要专业人才。上海电力学院副校长翁培奋介绍,越南永新电厂在当地招聘的首批50名大学毕业生,其岗位高级培训工作就是由该校来承担的,“这批新员工先学习中文课程,然后深化学习电力类专业课程,再到中国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精心设计的订单式培训,换来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今年5月,上海电力学院挂牌成立全球首个“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育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光明使者”。
上海交通大学借助大学农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去年年初成立对接中东欧的保加利亚中心,对接西亚和北非的中—以现代农业联合研究中心,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促使上海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合作的桥头堡。
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先后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毛里求斯等国建立海外中医中心,此外还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合作开办中医中心,培养当地医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技术。
升级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青年留学上海及各类能力提升和培训项目,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从2015年起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去年,在沪上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的6万余名外国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有1.6万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数的26.6%。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23家高校智库各具特色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目标要求,上海高校还围绕国际关系、地区安全、国际传播、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领域,先后建成23家各具特色的高校智库。
设在上海政法学院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是上海地方高校直接服务国家整体外交等战略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该培训基地已上报各类决策类、咨询类专报和报告等总计130余篇,有效发挥了咨政建言的作用。
2015年,“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发展至今,已有117家国内智库参加,并建立了六大经济走廊、澜湄合作、海上丝绸之路等八家分联盟。作为联盟共同理事长单位,复旦大学国际智库中心围绕“一带一路”规划,着力打造学校与沿线国家智库的合作网络。目前,该校已承担五个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七个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形成了对“一带一路”研究和国际智库合作的有力支撑。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未来,上海将继续探索建立一套从智库建设到成果转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各高校建立校内智库管理体系,确保智库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