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写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前夕之一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期许。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上海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区,将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彰显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种苗圃:制度创新为先
既有首批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落地,也有为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保驾护航的试飞保险服务———近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晒”出第八批共15个金融创新案例,聚焦自由贸易账户功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保险业务四大领域,显示出这片金融开放创新试验田的热力和活力。
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有了全新的本外币一体化功能———这项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金融创新升级为全功能型,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率先为大润发集团成功搭建,实现了池内资金的自由汇兑,降低了汇兑成本,同时还能拓宽跨境融资渠道。
制度创新是核心。中央对上海的要求非常明确: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如今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定型,以制度创新促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上取得重大进展。
试验田:可复制可推广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自贸试验区挂牌四年多来,上海坚守初心,奋楫前行,始终站在服务全国的大战略上推进自贸区建设,始终坚持以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发展己任和发展目标。
数据显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理念和制度创新成果对全局性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37项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34项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23项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
新方向:打造“三区一堡”
根据最新公布的 《全面深化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将重点建设“三区一堡”,其中的一条就是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先导区,保税区域通过不断完善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精准定位监管对象,让资质好、讲信誉的诚信企业处处受优待、受尊重,畅行无阻,而不讲诚信的企业则寸步难行。目前,这片区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不仅率先编制了数据、行为、应用三个清单,完成了区域信用管理资源的梳理,还启动了保税区域信用子平台建设,有效元数据已达2130万元条,可以覆盖区域在册企业,建立区域企业信用档案。
到2020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率先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开放度最高、市场最高效、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创新要素最集聚、公共服务最优的善治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