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
(报首席记者 张懿)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希望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
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和期许,肩负国家战略使命和任务,上海正以全球视野,对照国际标准,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创新资源汇聚成网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之本。以基础设施集聚带动创新资源集聚的张江科学城将是上海未来发展“高度”的代表。
今年,张江的重大科学装置群正在加紧新项目建设,不断提升能级。其中,第四代光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调束,第三代光源扩容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上海光源”二期工程首条完工线站预计明年年底出光,加上已列入“十三五”规划优先启动项目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一个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呼之欲出。
实际上,作为我国已建成的最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对全世界科学家构成了巨大吸引力,并推动着各学科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每年有数千名高级科研人员在此工作,累计为各类尖端学术期刊贡献论文约900篇。
不止大科学装置,其他各类高层级创新要素也正加快向张江、向上海汇聚,其中包括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代表世界水平的创新单元,这也使上海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协同创新网络的枢纽。除了“世界级”,上海也致力于从基础环节入手完善创新生态,目前已有大量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落地,部分科研服务机构的触角甚至辐射到北美、欧洲和亚洲多国,从而将上海的科创影响力扩散到全球。
创新活力前所未有
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依托。如今的上海,也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活跃期。
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考察创新活力的重要视角。今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实现了我国民机领域的历史性突破。在其背后,还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在上海完成布局,包括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
初创阶段的草根团队也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仅在上海的500多家众创空间里,就活跃着上万家创新企业,每年举办各类创新活动近万场。小团队虽然体量有限,但潜力无限,为了让他们更好发展,上海不断强化包括创业导师、创业培训、创投基金在内的各种服务,目前,政府支持的创投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参股60支基金,合计资金总规模达190亿元。
正所谓梧桐栖凤,越来越好的创业环境,使得上海自然而然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热门目的地。据统计,自支持科创中心的出入境政策落地后,上海签发的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各类出入境证件超过50万证次,办理科创新政市场化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量较新政实施前同比增长8倍之多。
化解障碍破除束缚
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紧迫任务。上海为此大力推动政府管理制度改革,着眼于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选择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着眼于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率,将19项财政科技专项进行优化整合;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持续向高校院所下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颁布施行了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条例》,尝试通过地方立法破解成果转化瓶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年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以充满温度和感染力的话语,描画出科创中心建设的愿景蓝图,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创新之城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全球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集,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世界创新资源、要素和资本聚集,创新智慧无处不在,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可以想见,未来上海将继续加速前进、全面攻坚,让创新大潮愈发激昂澎湃,以实际行动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