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里新厅,百年老城厢有味道也有未来

2017-11-05信息快讯网

石库门是上海城市的一道独特风貌,老式里弄在城市变迁中如何既满足居住需要,又做到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眼下,南京东路街道就正在探索城市微更新的新模式。

街道辖区内的贵州西里弄社区,是一处地道的老式里弄,居住成套率低,居民的改造意愿十分迫切。今年下半年起,街道启动对该地区的城市微更新,第一阶段改造工作已于一周前收官。与此同时,爱民弄、天津路500号、承兴里的更新脚步正在加快。

百年里弄的“体检报告”

如同大多数申城传统里弄一样,贵州西里弄社区拥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里弄空间1800平方米,包含三条主弄及十余条支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总体格局基本保持原样,但随着人口变化和出租用房增加,公共环境日渐杂乱。

在项目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看来,传统里弄生活环境的退化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里弄住房产权关系复杂,住户之间、公私之间边界模糊,再加上家庭结构分化重组,原居住单元不断调整,生活空间分散碎化等等。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家庭的生活空间狭小,设施破损,品质陈旧。据童明团队调查,目前里弄住户中仍有60%的家庭没有独立卫生间,且需共用厨房。

童明认为,解决如上问题的突破口,不仅有待于制度的创新,也需要通过积极的设计策略,公共部门的有效介入,激发居民个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促进可持续性有机更新。因此,改造中首先针对主弄中的公共环境进行微创式提升改造,营造更多集体性、共享性生活空间,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为下一阶段推进在支弄以及楼内的更新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尽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以最小干预方式进行微更新改造,融入各类社区生活。”循着这条朴素的设计思路,童明将项目命名为“旧里新厅”,挑选13个点位纳入第一阶段改造范围。

闲置阁楼变身社区书屋

第一阶段改造的里弄纷纷通过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实现结构和功能上的提升与转变。

贵州西里弄社区有七个出入口,大多被垃圾厢房、厕所、门卫室挤占。设计师通过屏蔽杂乱线缆,美化社区入口门厅,还在空间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为居民提供“公共客厅”,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瑞康里主弄内建有一间公共厕所和垃圾厢房,多个开口均朝向主弄,存在比较尴尬的视觉影响。更新后,在完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建筑开口、增加绿化,消解了厕所、垃圾厢房对公共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使之成为一处“花台”,为社区提供更多绿色与芬芳。

宏兴里是贵州西里弄社区的主要通行弄堂,也是居民日常聚集的重要场所,原先此处为高度相差45厘米的防空洞和狭窄通道,现今改造成了整个社区最开阔、最核心的综合公共活动空间,还通过架设透空编织网架满足晾晒和铺绿的双重需求。

永康里主弄上有一处空中阁楼闲置多年,钢梯早已锈迹斑斑,居民避之不及。改造后,这个空中阁楼成为极具特色与趣味性的社区书屋,结合增设垂直绿化,形成了标志性的社区“绿色灯塔”。同时,新修整的永康里弄口成为小区非机动车的停放点,还增加了智能充电系统。

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

比起大拆大建,社区微更新“细微之处见真章”是一种更进步的城市更新模式。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东路街道地处上海“原点”,有责任把老房子的魅力展现给广大市民群众。不久前,街道召集起参与更新设计的四支团队,共同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和快乐,大家感言这种创造性改造有现实意义也可持续。

目前,像贵州西里弄社区这样做出了表率,取得了经验,未来将考虑推出第二期、第三期,用这种方式尽最大可能保留城市记忆,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新的总会变旧,旧的总会变老。”童明说,让旧城焕发出青春的气息,设计师贡献着绵薄之力,基于贵州西里弄社区的城市更新研究成果争取在明年以书籍形式呈现,希望能抛砖引玉,促使设计师、政府部门、公众等各方一起探讨市中心里弄的发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