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城市管理“绣花针”|一个普通社区的基层“针线活”
▲延平小区在居民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面貌一新道路整洁停车有序,绿化环境优美宜居
■本报记者 钱蓓
为什么有些人总把不用的东西堆在楼道?什么,那不是垃圾,是你家的宝贝?
好吧,宝贝那是不好粗暴清理的,我们用洗衣液、香皂、毛巾来换“楼道宝贝”,行吗?
一星期工夫,洛川东路320弄居委会就从楼道里“兑换”出50多辆“僵尸”自行车。一段时间后,经过第二、三、四轮“兑换”,又清出好几十辆单车,没费多大力气就将楼道堆物清理完毕——基层社区有时候就是这么聪明,小区所在的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准备把这个办法推广开来。
▲延平小区自治家园志愿者们每天在小区内巡查,合理安排小区的停车位使用,给居民以舒心安居的生活环境
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
共和新路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区一个普通的居住型社区,像很多社区那样把“宜居”作为治理目标。街道党工委书记厉蕾说,平平无奇两个字,对基层社区治理者来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题目,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种。
比如楼道堆物,这种事情在老旧社区很常见,那似乎是一些居民无法抗拒的生活习惯,用私物占据公共空间某个角落。“那些自行车明显都是‘僵尸车’,好多年没人动,有了共享单车就更用不上了。”洛川东路32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佩菲说。
堆物仿佛内心情感的投射,旧东西不仅占据着实体空间,还占据着心理空间。“强行清理不是最好的办法,感情上没理顺,居民会抗拒,清理好了也容易回潮,”厉蕾说,共和新路街道有80个小区、1800多个楼道,基层社区治理是以这些细胞为单位开展的,它们“针线活”练得好,社会才可能有“绣花针式”的治理水平。
去年开始,共和新路街道每年选拔一批社区自治项目,撒开手让社区自行“开脑洞”解决问题——尤其是标准答案欠缺的社区治理问题。今年,22个居委会申报了25个项目,很多都兼具创意和实效,“楼道宝贝”就是其中之一。
善于在人心上做文章
上海街道体制改革之后,街道工作手法出现重大调整,更注重通过自治共治开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沪上街道都在想方设法动员社区力量,激发社区的自治热情和智慧。街道出资开展社区自治项目遴选,就是一种向基层赋权的尝试。可以预见,今后上海社区会产生更多灵动、精细的治理方法。
精的是手法,细的是人心。“把脉”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关注现代社会人心的复杂需求,这是共和新路街道对于精细化治理的经验。
延平小区是个只有约500户居民的迷你社区,房子是老公房,多为一层四户,平均每户面积40多平方米。小区在共和新路社区的版图上极不显眼,却创造过很多“共和新故事”,最典型的当属2014年那场“弄堂婚礼”。
居民小许的父亲遭遇车祸,家里耗尽积蓄没能把人抢救回来。小许推迟婚礼,守孝三年,未婚妻一直等着他。三年后,两家人打算简单吃个饭,就当把婚事办了。但是,邻居们不答应。在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带领下,40户老邻居“凑份子”、开策划会,自筹了仪式所需的“服化道”和婚宴,在弄堂办了一场暖心的婚礼。
这样的社区有传统里弄的人情温度,那种情感维系方式在今天仍然充满魅力——“人情”维系得当,培育出小区的自治力量。延平小区有近200人的治安巡逻队,每天定人定时检查小区的整洁、安保、护绿等等。今年,小区放弃了勉力维持的物业公司,组建物业自管团队,靠居民自己来“管家”。
上海城市的社区管理正朝着现代化治理方向转型,理念和技能的现代化当然是要追求的,但延平小区所属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冯亦怀觉得,“人心”不分过去和现在,传统社区工作善于在人心之上做文章的情怀,对今天上海社区的治理仍然意义重大。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