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正式上岗

2017-12-07信息快讯网

 

配送手术耗材零差错、工作量抵四人,有效减轻医护人员负担

 

全国首个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正式上岗-信息快讯网

机器人“大白”能根据被植入“大脑”的手术室地形图规划路线,自动定位、导航、行走、避障,保证又快又好地运送手术耗材。图为“大白”在把耗材送到指定手术室的路线上自动转弯前行。(刘坤维供图)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通讯员 涂晓晨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12月6日一大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外科楼四楼,库房收到指令,需要给43号手术室送一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耗材。一个白白胖胖的机器人立刻赶到库房接收耗材后转身出发,哼着歌沿着医院手术室走廊转了两道弯,把耗材送到43号手术室。

继全自动发药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后,武汉协和医院又添新的机器人员工———这个被医护人员亲切叫作“大白”的智能医用物流机器人,经过一年多“试用”,5日正式上岗,已全面取代协和手术室配送员的工作。据了解,此次使用在全国为首推。

俏皮“大白”为医护人员减负

“大白”是机器人,也是一套智能物流系统,与医院的手术人员排班系统、手术耗材管理系统、手术计费系统都能对接,由协和医院与上海一家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经过4次程序改进。

记者看到,“大白”长0.79米、宽0.44米、高1.25米,容积190升,可承重200公斤。在观察阶段,“大白”运送422次,420次避开人,414次避开障碍物,419次操作反应在正常速度,经过多次优化调整后,目前“大白”配送错误率为零。

由于“大脑”里被植入手术室地形图,“大白”能根据规划路线,自动定位、导航、行走、避障,保证又快又好地运送手术耗材。前方3米范围内有障碍物的话,它会主动躲避:“亲,你挡住我了,请让一让。”转弯时也会提前提示,以防不小心撞上医护人员。

手术耗材送到,护士刷二维码取耗材时,“大白”会打招呼:“婷婷,今天你上班啊,吃了没有?”“任务圆满完成,我该回去啦。”给忙碌的手术室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如遇“体力不支”,它会自动回到固定点充电,告诉工作人员:“我要回去休息啦!“大白”充满电约要5小时,可满负荷运行2小时,服务完本楼层20多间手术室。

因为能扫码识别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喊名字、打招呼,“大白”已被协和医护团队视为集体一员。协和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介绍,协和医院手术量大、耗材需求多,过去,手术室所需耗材由护士领取,每台手术的护士每天平均需要往返二级库房七八次,每人平均得走1万步。此外,领取耗材要对接、登记,耗时也比较长。

“大白”试用期间的“考评”显示,它根据指令领取器械、将器械从库房运送到手术室,平均每次耗时1.75分钟,每天平均运送140趟,可抵4个配送员的工作,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有望走出手术室服务更大范围

智能物流机器人系统于去年9月开始在协和医院试用,目前主要工作是配送手术室医用耗材。

据了解,日间配送手术耗材后,“大白”还能进行医用耗材的使用分析和成本核算:根据不同手术类型设定不同种类耗材使用占比指标,进行医用耗材使用绩效评估,促进合理使用医用耗材,节约医院成本支出。

协和医院负责人称,“大白”有望走出手术室,服务更大范围,除了为手术室完成高值耗材的管理与自动配送外,未来还可以完成消毒供应室与手术室之间的手术器械、医用被服、药品等的配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由静脉用药配液中心向全院的药品配送。

目前,协和医院已在妇产、肝胆、胃肠、泌尿外科等领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药房也装上了全自动发药机。

协和医院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刘胜林正在参与编写我国手术机器人的分类标准。他认为,未来医疗器械行业也会跟现代工业一样,在一些力量、精确性方面要求更高的工种,可能会迎来一波“机器换人”的浪潮。(本报武汉12月6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