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会面临发展的“死循环”

2017-12-07信息快讯网

 

 

德国工会面临发展的“死循环”-信息快讯网

一名乘客望着空无一人的汉莎值机柜台,想必内心是崩溃的。由于汉莎航空飞行员经常罢工,已严重影响了旅客出行。视觉中国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德国工会曾是十分没有“存在感”的组织,不像法国、意大利或者希腊的工会,动不动就组织旷日持久的罢工或游行。然而,近年来,德国工会越来越耐不住寂寞,频频走向台前,组织各类罢工,而很多罢工涉及到公共服务行业,例如飞机、火车甚至是邮政系统,给德国的普通民众以及外国游客带去了很多的不便。

工会以行业为基础建立

在中国读者看来,一个公司一个工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德国,工会却以行业为基础建立起来,也就是说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工会。谈到德国工会,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德国工业联合会。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以工业和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家,1949年在慕尼黑成立的德国工业联合会自然成为了德国影响力最大、会员人数最多的工会组织。现在的德国工业联合会总部位于柏林,拥有400多万名会员,下设八大行业协会,包括教师与科研工会,警察工会,矿山、化学与能源工会,五金工会,食品餐饮业工会,列车与交通工会,服务业联合工会和农业工会等。

德国工业联合会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一样,天然与中左翼政党关系密切,历任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主席都由社民党人士担任,而工业联合会是社民党最坚定的支持者。人数众多的德国工业联合会和其他工会组织在德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负责和雇主或者雇主协会进行谈判,保护会员的权益。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如33年前,隶属于德国工业联合会的五金工会曾通过七周罢工和怠工,终迫使资方同意35小时工作制,而该制度很快惠及德国的所有劳动者。

尽管如此,在政治学者们的眼中,德国的工会组织相比其他欧洲国家而言依然是“虚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二战后德国政府有意识地削弱了工会的权力,为工会的活动设定了所谓的“适度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劳工法院认为某项由工会发起的抗争活动违反了适度原则,政府有权力进行介入和干预。其次,德国的工会组织也继承了德国善于妥协、严谨有序的政治文化,通过严格的规章和法律来维护工人的权利,而不是频繁地借助于罢工等激进的方式。

激烈竞争反令声誉受损

那么过去看上去老实甚至“虚弱”的德国工会这两年为什么突然变得不甘寂寞,频频发动全国范围内的罢工呢?总的来看,导致德国工会性格有变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先看看社会原因。德媒指出,现如今工会和雇主之间的谈判相较二三十年前要困难得多,无论是工会还是雇主在矛盾问题上往往都寸步不让,根植于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妥协文化已不存在。归根到底,是因为现今经济不景气,德国企业还面临着来自全球的竞争,因此在面对工会的诉求时,德国企业不会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经济繁荣期那样,轻松做出让步。

再来看看架构原因。德国工会以行业划分,然而现代企业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涉及的行业种类复杂,因此也不得不同各种各样的工会打交道。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2016年德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汉莎航空曾经遭遇了多次航班被大面积取消的事件,对普通德国民众的出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不同工会接二连三组织罢工造成的。2016年11月,飞行员工会组织了自2014年4月第一轮劳资谈判以来的第15次罢工,而一周的罢工波及了35万名乘客。2016年10月,由空乘人员工会发动的24小时罢工,导致汉莎旗下的欧洲之翼航空公司取消了380架次的航班。而在当年4月,由德国服务业行业工会发动的罢工导致德国多个机场陷入瘫痪,汉莎公司取消1800多次的航班。汉莎航空管理董事会成员劳尔感叹道,德国的工会实在太多,他们不得不和多个工会打交道,飞行员唱罢,地勤员登场,空乘员也在后台热身,每三个月一起的罢工让汉莎苦不堪言,也影响了该公司的国际声誉。

架构因素还体现在因为工作的复杂性不断提升,一名工作人员可以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会。为尽可能多争取会员,各个工会开始恶性竞争,他们在谈判中提出尽可能比另一个工会更高的薪资要求和更好的工作条件。竞争给雇主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难以承受的压力。更糟糕的是,雇主根本不可能面对同一批工人,仅仅因为他们所属的工会不同而签订不同条件待遇的合同。2014年到2015年不到一年内爆发的近十次德国铁路的罢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火车司机工会和列车与交通工会分别拥有2万会员和14万会员,但他们都想代表德国铁路的16万员工和德国铁路公司进行协商。而德铁则明确表示,他们不可能分别与两个工会为全体员工签订两份不同的且明显是相互竞争的薪资合同,从而导致双方谈判一再破裂,谈判期限被大大延长。

小工会已遭致命打击

如今,德国的工会们似乎陷入死循环: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德国的产业工人数量不断下降,而产业工人是构成德国各大工会的最主要团体。以德国最大的单个工会———五金工会为例,该工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近280万会员,此后人数不断下降,目前该工会会员人数为227万人,并且处于下降趋势。

对于大工会来说,会员人数的下降虽造成了影响,但是毕竟家底丰厚,尚能继续风光。而对于小工会,会员的持续下降关乎存亡。在生死问题面前,小工会们往往奋力一搏,开始恶性竞争,从而导致罢工越来越频繁。而这些罢工又会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大家反过来批判这些工会不负责任。工会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小工会会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雇主方很难同意,因此谈判进程经常被拉长不谈,还很可能直接破裂,最终工会也不得不做出巨大让步。劳资谈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进一步削弱这些小工会的吸引力。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应该每一个公司拥有一个单独的工会,由这个工会来负责和资方的谈判。但德国劳动法专家指出,多元的工会受到法律保护。不过我们依然能看到,饱受罢工之苦的德国也开始了工会改革之路。例如在德铁大罢工事件之后,德国政府启动了薪资统一方案,根据这项法案,德国企业内部将统一签订薪资协议,不再与不同的工会进行谈判,签订不同的薪资协议。而劳工专家则认为,该法案是对小工会的致命打击。

近年来,德国的罢工乱象彰显出工会发展之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德国工会进行系统改革的必要性,然而正如劳工法专家约森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工会改革涉及的利益太多,因此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本报柏林12月6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