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遗余力减税降费,上海非税收入占比持续全国最低
经过历年的持续清理规范,上海已成为全国范围内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最低的地区。
最新的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上海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1.5%,低于全国各省市的平均水平(24.1%)超过12个百分点,自2015年以来,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非税收入的比重我们希望越来越低,预计在2020年可能下降到个位数。”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过剑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所谓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国家权力、政府信誉、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取得的各项收入。具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
据介绍,在发达国家,税费结构中费的比重一般比较少,由于我国仍处于制度转型阶段,市场经济推动政府服务方式的变化,因此税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从大趋势来讲,费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促成上海税费结构持续优化,非税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持续深化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是重要助力。
2008年,上海率先提出“两高一少”,也就是要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之一。由此启动了常态化清费机制。
经统计,自2008年以来截至2016年底,上海累计取消收费项目逾200项,取消相关收费的明细子项目逾100项,实施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措施,每年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超过50亿元。
上海的清理收费降负措施,打出的是一个“组合拳”。一是针对向企业普遍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河道管理费、教育费附加等项目实施普惠性降费,二是诸如房地产交易手续费、药品检验费、环境监测服务费等涉及特定领域或企业对象的降费。
2017年,这项工作还在持续加大力度。通过取消包括内河货物港务费、深基坑工程评审费、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费等5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约0.8亿元;通过取消公用事业附加等2项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河道管理费等16项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企业减负约89亿元。通过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计费比例由1.6%下调至1.5%,为企业减负约5亿元。
数据显示,上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年降费规模95亿元,加上社保降费80亿元,综合测算,2017年完成降费175亿元。
“我们的态度是,凡是上海自己出台的,可收可不收的费用,一律不收。”过剑飞说,在税费结构的优化中,上海要走在前面。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对于上海而言,如何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保持相对合理的商务运行成本,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上海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12月21日全市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探索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除制约创新和开放的制度性短板”。
除了非税收入,今年1-10月,上海市营改增试点合计减税961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规模可达到1150亿元,与上年相比新增减税310亿元。
过剑飞表示,在减税降费,尤其是降低不合时宜的税费负担方面,上海会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