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山:“中国诺贝尔”科研“成瘾”

2018-01-09信息快讯网



王泽山:“中国诺贝尔”科研“成瘾”-信息快讯网


王泽山在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靶场。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我工作的时候,相互之间不打扰。遇到春节等长假,我们约定外出旅游。到了地方,她正常出去玩,我正常在房间工作。”


王泽山透露了和爱人的“约法两章”。轻描淡写的“正常”,逗笑了在场所有人


执着科研60余年,他不搞科研就会“犯瘾”;立志复兴中国火炸药,80多岁的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一半时间在出差……他就是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比炸药发明者诺贝尔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泽山,在火炸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的诺贝尔”。60多年专注火炸药研究的他“用科学研究科学”,走一条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他能把废弃火炸药“变废为宝”


时间回到一年前。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泽山发明的“远程、低过载、等模块”发射装药技术,使我国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发射过载、炮口动能等核心指标世界领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并非是王泽山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光倒回到1996年,他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同样摘此殊荣。时至今日,其材料工艺、弹道和长储等性能仍全面优于国外技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隐患同时,变废为宝,探索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


60多年坚持不懈,王泽山不仅撰写出版著作15部,建立了“发射装药学”,还主持编写高校火药学系列教材10部410万字,先后培养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我国火炸药学科、技术研究以及国防领域的领军人才。


从少年到耄耋初心始终没变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不做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国防。”父亲的话让王泽山从小就暗下决心。1954年的夏天,王泽山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哈军工,并成为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64年时光飞逝,从翩翩少年到耄耋老人,王泽山强军报国的初心始终没变。


“直到现在,王老每年仍有一半时间在出差,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秘书廖昕拿着每天满满的工作安排,心疼周末从不休息的王泽山,“所以他没有星期几的概念,说起时间都是几月几号。”


在同事和家人眼中,王泽山是一个科研重度“成瘾者”。“如果他的大脑不想问题,一会儿就会浑身不舒服,就像犯了烟瘾。”王泽山的学生、原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复铭教授告诉记者,王院士生活中因为想问题而经常走神,有时到一个地方办事,从前门进来又从后门出去了。


王泽山说,如今搞科研,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去参照国外的解决方案和研究进展,但他总希望“用科学研究科学”走一条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


科研“很拼命”,生活“很将就”


火炸药研究经常要选择极端条件去户外做实验,高温酷热、低温极寒是常有之事。但年逾八旬的王泽山每次实验都要亲临一线。在王泽山团队成员堵平研究员看来,王老搞科研的劲头之大,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


科研上如此“拼命”,生活上却很“将就”。到北京开会出差,王泽山经常爱住在一家科研单位的地下室招待所。虽然条件艰苦,上厕所、洗澡都要跑老远,他却甘之如饴,“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人打扰,可以安安静静想事情。”


刚领完奖,这个荣誉等身的“80后”老院士又雄心勃勃向着新目标发起冲击,“无烟火药出现100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无溶剂制造工艺的难题,我们正计划用一种颠覆性发明取代现有的技术。”


新华社记者 凌军辉 胡喆 朱筱


(据新华社南京1月8日电)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上海产研院“创新先锋”人才计划:为青年科研人员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美丽中国”赢得世界掌声
塞罕坝描绘“中国绿”
中国网络小说火遍海外 新奇情节催生海外关注
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向“中国-瑞士旅游年”闭幕式致贺词
2017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围观历史上那些诺奖之“最”
上海8类人涨工资方案出炉 涉及技能人才、科研人员等
中国成就闪亮2017年科研“世界榜”
那些复旦科研学霸背后的故事
那些复旦科研学霸背后的故事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丨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扎根国防科研 不负强国初心
习近平向王泽山侯云德颁国家最高科技奖
“世界上最美豪宅之一”竟在苏州,10亿天价如何来
侯云德:病毒斗士把论文“变”新药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特别报道|中国科技正站在飞跃发展的新起点
阿里巴巴发布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上海两千多人年消过百万
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
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
U23足球亚洲杯常州揭幕 大胜阿曼,中国队一扫六连败尴尬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全硅激光器,以硅为增益介质产生激光
“医学科研正在升级医疗服务”观察系列 | 高端医疗器械实现“中国创造”
张江实验室挂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启动,科研“国家队”发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上海颁发6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从此成了“上海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