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病毒斗士把论文“变”新药

2018-01-09信息快讯网

侯云德:病毒斗士把论文“变”新药-信息快讯网

侯云德在办公室查阅资料。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就是要学点哲学。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跟病毒搏击了一辈子,侯云德从不懈怠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猛虎”侵入人体细胞后,大肆破坏人体“化学工厂”,让人体细胞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取人性命。


侯云德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


与病毒“斗”了一辈子的防疫英雄侯云德,8日在人民大会堂站上了中国科学技术最高领奖台。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一举“拿下”仙台病毒


侯云德1929年生于常州,小时候半工半读,养过鸡摆过摊,仍成绩优异。1958至1962年,他在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一到所里,侯云德就遇上“大事”,动物房小白鼠大量死亡,专家束手无策。他决心找出“真凶”。通过仔细调查和反复试验,侯云德判断“罪魁祸首”是仙台病毒。采纳他“清理动物房所有动物,彻底消毒环境,切断传播链”的建议后,实验室恢复运转。


留苏三年半,侯云德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侯老的勤奋让人叹服。他独立编著的 《分子病毒学》 长达105万字,被奉为病毒学‘圣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说,老先生毅力惊人,至今坚持编译学术前沿信息,累计编译超过500册。


地下室里搞“双创”


26年前,侯云德开风气之先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


“我去侯老办公室。他打开抽屉,指着里面的论文说,希望它们变成药,让中国百姓能用得上。”和侯先生一起创业的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永庆说。


侯院士曾连任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率领团队相继研制出2个国家I类新药和6个国家Ⅱ类新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先河。


“是非经过不知难。从论文到新药,商品化产品化国际化9个字谈何容易! 有时连基本试剂都没有,侯老从国外带回各种宝贵试剂,谁需要他都给。”侯老学生段招军说。


努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


2008年,79岁的侯云徳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


“三病两率”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专项设立之初,我国传染病发病人数和种类均居全球首位。在侯老等众多专家、医务人员多年努力下,我国建立起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在突发疫情处置中“一锤定音”。


这张人民健康防御网牢不牢? 实战,是检验标准。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我国87天率先研发出甲流疫苗;2013年,我国在全球首次确认并成功应对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疫情,4天内成功分离并锁定病毒;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掠去数以万计生命。我国派出传染病防控队伍前往塞拉利昂,确保零感染零输入,实现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2015年,一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韩国患者进入我国,被监测网络快速发现、确诊、隔离。“疫情不会在中国蔓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给出“定心丸”……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2014-2025 dbsqp.com